imtoken官方版下载手机版|小型石斑鱼
石斑鱼: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 知乎
石斑鱼: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 知乎首发于风连熊熊随笔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石斑鱼: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风连熊熊收集自网络(红厨网、惠农网等)石斑鱼泛指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它属于辐鳍鱼纲,身体肥厚,口部大,并不适宜长途迅速游泳。石斑鱼体型相当大,身长可达一米以上,体重超过一百公斤也不足为奇;不过石斑鱼的种类颇多,体型大小也各有差别。栖息于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砾的海区、珊瑚礁、沉船或人工鱼礁等水域。石斑鱼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鱼类,它靠着灵敏的视觉和感光、感色的分辩能力,往往凶猛地掠食鱼、虾、蟹、章鱼、甚至藤壶等海洋生物,特别喜食鲜活动物。石斑鱼是暖水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底质为岩礁或珊瑚礁海域, 喜在礁间缝隙或洞穴中躲藏。肉食性, 凶猛, 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等。有自相残食现象, 尤其在稚幼鱼阶段, 个体小者常被个体大者吞食。摄食后即回洞穴或缝隙隐蔽处静息。一般分散不结成大群, 盛夏移向近岸, 冬季移向深水, 不作长距离洞游。广盐性, 盐度在10‰以上皆适于生长。最适温度22~28℃。雌雄同体, 雌性先成熟, 有性转变现象。即同一尾鱼的一生中, 低龄时期为雌性, 随年龄增长逐渐转为雄性。赤点石斑鱼一般体长27.0~30.0厘米、体重0.7~1.0千克为性转变时期。雄鱼多为4~5龄以上的高龄个体,体长26.0厘米、体重0.5千克以下无雄鱼。雌性生物学最小型体长23.0~24.0厘米、体重0.5~0.6千克。巨石斑鱼体长65.0~75.0厘米为性转变时期, 体长75.0厘米以上全为雄性。生长速度因种类而异, 分布于中国海区的种类以巨石斑鱼体型大, 生长快,属于濒危的名贵物种。石斑鱼究竟有多名贵,我们先来看几条关于南海石斑鱼的新闻:2011年5月1日,北海渔民在北部湾海域作业时,捕到一条230公斤的大石斑鱼,一家海鲜餐馆以5万元收购了这条石斑;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琼海博鳌镇一渔民在博鳌港捕获一条260多斤龙胆石斑鱼,当地一家饮食连锁企业以26000元高价采购到店;类似天价石斑鱼的新闻有很多,这些都足以说明石斑的珍贵与美味。石斑鱼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因而石斑鱼的价格普通较高。而石斑的种类也有很多,共163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其中36种最为珍贵的石斑,请往下看:龙趸鞍带石斑鱼,学名中巨石斑鱼,俗称龙趸、龙胆石斑、花尾龙趸、猪羔斑、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等,为暖水性海洋底层鱼类,它呈长椭圆形,侧扁,口较大,鱼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为大型名贵食用鱼类。是石斑鱼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故也称为“石斑之王”。龙趸大多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区。除了在我国西沙、南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外,国外在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布,被东南亚地区推为四大名鱼之首。龙趸在天然海域,成鱼一般体长60厘米~7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2米,体重一般在30千克~40千克左右,大者可达100千克~160千克以上。龙趸是海洋中的一种名贵珍馐,野生品种体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而人工养殖的石斑鱼一般只有1-5斤的为多。野生龙趸鱼多藏于珊瑚礁中不轻易露面,生长较为缓慢,体型超过60厘米的龙趸鱼更是已经在海里生活了超过20年,灵性十足,非常难以捕捉。它的药理功能不俗,能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争心血管疾病。龙趸的肉质上乘,营养丰富,味道好于一般石斑鱼,能做多种海鲜佳肴,货源稀少、售价昂贵,在广州市场,每公斤批发价高达190元左右,酒家食肆更卖到200多元,但仍受人们青睐。 2014年,马来西亚当地渔民捕获一条重达400斤的龙趸,随后以1.1万令吉(相当于人民币17556万)的价格卖给一家食肆华人东主。虽说此鱼体型较大,但从以上价格来说,龙趸是一种比较名贵的鱼类。 体型极大的龙趸鱼 龙趸是广东地区的叫法,是石斑鱼中体型较大的,分布于菲律宾和中国南海一带。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被东南亚地区推为四大名鱼之首。 野生龙趸鱼常年生活在深海环境中,较少受到污染,并且以鱼虾为食,是掠食型肉食性鱼类,体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而人工养殖的石斑鱼一般以1 ~ 5斤的为多。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使得龙趸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高档宴席必备之佳肴。 ▲野生龙趸受《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保护,此外野生龙趸是广东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市场上龙趸基本上都是养殖的。 珍贵的龙趸 野生龙趸鱼多藏于珊瑚礁中不轻易露面,生长较为缓慢,体型超过60厘米的龙趸鱼更是已经在海里生活了超过20年,灵性十足,非常难以捕捉,只有少数有经验的渔民出尽法宝才能偶尔捕到,即使在沿海地区也是罕见的食材。 旧时候,龙趸鱼在福建、广东等地区是逢年过节才能尝到的珍品,这还只限于比较宽裕的家庭。即使到了物质条件丰裕的今天,大条现开的龙趸依然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吃龙趸已然成为了广东、福建地区的一种最高的待客礼遇。 美味的皮肉 龙趸的肉质爽脆而清甜,味道佳。鱼表皮的胶质丰富。鱼鳞生在表皮之内,形成了「皮包鳞」,这是龙趸的一个特点。 龙趸由于巨大,肉粗皮厚,要会烹饪才行,不然吃起来皮咬不进,肉粗而无味,完全浪费了这美味珍馐。它的皮很厚重,是胶原蛋白最丰厚的部分,若是大龙趸的皮,一块起码足5厘米厚,犹如晶莹剔透的半果冻状胶质,滑溜溜的香,夹起来还会自己微微颤动。 不过龙趸皮不以嫩滑见优,而以爽韧取胜,故烹制时要讲究火候,过火会有粗糙之感,烹调恰当则成美味佳肴。最好选用浓汤汆煮,在吊出龙趸鱼特有鲜香味的同时又不会因过分烹煮而让鱼肉过柴,影响口感。 要是嫌鲜吃胶质太重,还可以将它晒干之后再重新浸发,口感烟韧弹牙,而且还会有股甘香味。以前的广东有道经典菜,叫做“昆仑鲍脯”,以龙趸皮口、禾麻鲍烹饪而成,据说食味一绝。 目前,市面上所售的「龙趸肉」,大多数是急冻的冷冻肉。餐厅购买后若适当解冻,用来清蒸,味道非常好。▲急冻龙趸肉由于肉身厚,只要解冻得法,味道不差。 鱼腩是龙趸最为鲜嫩的部位,基本上一条龙趸上桌,龙趸腩是第一时间受到重点攻击的对象。若是把它放入事先熬好的浓汤里汆烫一下,那就更加美味了,汤汁爽滑的口感配上爽口弹牙的鱼肉令人垂涎,即使滚烫,吸着凉气撮着牙也要不停的往嘴里放。稀里哗啦、狼狈不堪的吃完一碗,抿着因为粘上大量胶原蛋白微微发粘的嘴唇,瞬间觉得人生完满了。 龙趸“五宝” 不过对于资深老餮来说,其实龙趸肉不过是等闲,真正会吃的,是龙趸身上的“五天王位”。香港资深食家唯灵说过,龙趸越大越好吃,过50斤的最好。大龙趸身上有五宝,一是颈骨,二是扣,三是肠,四是翅,五是下巴。以前大酒家一贴出大龙趸的水牌时,立即就有资深食家第一时间来派人下订。 当然,最好吃可算是龙趸扣、龙趸肠和龙趸颈骨。要知道,龙趸头对下的第三节到第五节颈骨,骨髓香滑,还有滋补的妙用,是很多香港富豪都会指定的滋补品,据说有养精益气的功效。 龙趸肠爽脆过人,又有丰富胶质,爆炒做汤都别有一番风味,与龙趸皮并称孖宝。以前在老式海味干货铺还偶尔可以见到有干货出售。不过由于缺乏老师傅晒制,龙趸肠已经几近绝迹失传。 龙趸扣,据大厨透露说,它其实是龙趸的胃部,非常爽脆,又有丰富胶质,尤其对关节有好处。爆炒最适合下酒。 至于鱼翅和龙趸下巴,由于龙趸本身就是厚肉鱼,所以鱼翅和下巴都是厚厚的连皮带肉,富胶质,脂肪含量又轻,嫩滑可口之余,还一次性能吃到三重口感,堪称一流。 ▲龙趸的鱼翅 购买龙趸须注意 1、要选鱼身、嘴和尾完好无损伤的。(损伤是由搏打、撕咬形成,证明在玻璃池待售时间长了,授氧也长了) 2、看型体,越大越好吃。 3、选择鱼身光泽较好的买。 4、选择皮最厚的买。 5、尽量选购鱼腩,或鱼腩附近部位。 菜品欣赏 龙皇披金甲 虾头入油锅煎炸至金黄,此为“龙头”,连皮的龙趸肉酿入虾胶先煎后炸,龙趸皮酥脆而有韧劲,虾胶鲜甜爽口,微作弓起状的造型,形象生动地成了披着黄金甲的“龙身”。 古法蒸龙趸 将龙趸的背肉均匀切片,厚度适中,上面铺上一层萝卜丝、青椒丝作为点缀,鲜香嫩滑的味道夹杂着干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金银蒜白玉蒸龙趸球 豆腐上放了大大片的龙趸肉,龙趸鱼块新鲜, 肉质肥美 ,入口甘香丰腴, 带有海鲜的甜味,味极香浓, 令人回味无穷。海红斑海红斑,也叫红斑鱼、石狗公,赤点石斑,俗称红斑、海红斑,是一种深海鱼类,由于身有红斑,故此得名。海红斑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域,香港、广东一带酒店常利用其制作高档菜肴,其体中长,侧扁,色彩变异甚多,通常呈褐色或红色,带有条纹和斑点。海红斑鱼肉细嫩,营养价值丰富,是嵊泗海珍著名特产,素为中外美食家们推崇。海红斑是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香港有活鱼作海鲜销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贵的。能在庞大的石斑家族中脱颖而出、跻身“四大鱼王”之列,和它喜庆吉祥的大红色外表是分不开的。海红斑色泽红艳瑰奇,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加上外皮富含胶质比一般鱼要厚韧一些,当蒸熟后搁在盘里,表皮没有破绽而颜色更加鲜丽。二、海红斑为什么这么贵?1、因为海红斑是深海鱼类,捕捞比较困难,而且产量不是很高,海红斑的价格是比较昂贵的。常见的海红斑鱼肉的价格一般维持在270元一斤,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浮动,比如在靠近海洋的地区,海红斑的价格就会便宜一些,在内陆地区还红斑的价格相对昂贵一些。在一些地区,海虹斑也会人工养殖,这些人工养殖的海红斑价格会相对便宜一些,基本维持在80元一斤。2、海红斑富含蛋白质,还含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非常有效果,可以保护身体提高免疫力。三、海红斑的做法1、清蒸海红斑常见的海红斑做法一般是清蒸,只需要将海红斑的内脏和外皮清理一下,放入锅中,再加入一些葱花和姜丝清蒸。清蒸之后的海红斑味道比较鲜美,鱼肉细嫩,非常适合大多数人食用。2、红烧海红斑海红斑洗干净,把肚子的黑膜刮干净。把鱼切2段,用1茶匙盐和2茶匙料酒腌10分钟。姜切片,葱切葱花备用。热油锅,把姜片爆一下。把鱼用水冲洗一遍,用厨房纸吸干水分,然后放入锅里煎。翻面再煎一会,把生抽、糖和料酒调匀,倒入鱼身上,盖上盖子中小火烧8分钟,迅速撒上葱花,再虚焖2分钟即可,咸香滑嫩。老鼠斑驼背鲈,俗称老鼠斑、鳘鱼、扁鮨,也叫青斑,是鮨科驼背鲈属动物,老鼠斑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其体扁平,身体白色,布满黑点,成鱼体色较深,体上斑纹特别明显。老鼠斑的鱼皮胶质比较丰富,肉多刺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颇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老鼠斑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是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既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也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一、老鼠斑原产地在哪?老鼠斑色彩艳丽,行动缓慢,具有抢食性。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又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老鼠斑标准规格(大)6公斤以上,(小)2公斤以上。其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日本、印尼、澳洲、帕劳、关岛、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域。二、老鼠斑为什么价格那么贵?1、老鼠斑的市场价格大约在800~1000元左右一斤。石斑鱼价格的关键因素是口感好、营养高,其口感和营养多年来已在渔民和食客中形成共识,比如红斑、老鼠斑是公认的最好的一级石斑鱼,价格也最高,卖相好、大的红斑售价可以达到每斤300元,甚至400元以上。2、老鼠斑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其体扁平,背鳍棘10枚,无大牙,一般在45厘米以上,体白色,布满黑点,成鱼体色较深,体上斑纹特别明显,色彩艳丽,行动缓慢,具有抢食性,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又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3、老鼠斑别称青斑、鰵鱼、驼背鲈等,为鮨科驼背鲈属鱼类,因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身体为奶油色,黑色斑点布满全身,让人感觉很喜庆,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礁石地区,能长到50厘米。4、老鼠斑的蛋白质含量充足,没有细骨,吃之真有“无骨一口爽”之感。老鼠斑含有大量磷质、碘质以及维生素等,多吃有益补充营养。青斑青斑又称斜带石斑、点带石斑,青鳍、泥斑,因体色呈青褐色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等亚热带、热带地区,它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没有小刺,老少皆宜。目前我国产出的青斑鱼除在国内鲜销外主要供出口,为名贵鱼类。青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体侧有5条斜纹,具有橙红或红色斑点。另外除了尾鳍具斑点外,其它各鳍均为灰褐色。青斑属于名贵鱼类,肉质肥美,极为鲜嫩,而且营养十分丰富,深受食客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会把老鼠斑也称作青斑。青斑产地在哪?青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亚热带、热带地区,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青斑是海鱼吗?青斑是海鱼。青斑鱼,属鲈形目,为触礁性海洋鱼类,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等,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但由于捕捞和养殖的产量都较高,所以价格相对亲民,一般为80元/斤。青斑要和石斑鱼有什么区别?1、栖息地不同青斑鱼常栖息于沿海各地岛屿岩礁附近,而石斑鱼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2、体型不同青斑鱼,体长椭圆形,头较大,大于体高,体表颜色鲜艳有光泽,暗色横斑。而石斑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常呈褐色或红色。3、价格不同通常青斑鱼要比石斑鱼价格要略贵一些。青斑鱼怎么做才好吃?青斑鱼的做法可谓是多种多种,常见的有红烧和清蒸等等,现将红烧青斑鱼的做法简单分享给大家:1、食材:青斑、姜、葱、生粉、生抽、老抽、盐、耗油2、制作:(1)将青斑鱼清洗干净后去鳞。将鱼切成块装,然后用适量的盐抓一下。(2)加两勺生粉拌匀,将葱切段、姜切丝备用。起油锅,大火,将鱼入锅煎,把鱼块煎至两面金黄、(3)待鱼煎好后,加入生抽,老抽蚝油、姜以及清水,稍微煮2分钟。(4)起锅前加入葱段炒匀就可以上菜了。总的来说,青斑鱼肉质细嫩坚实,肉多刺少,脂肪含量低,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而且其价格不贵,做法多样,味道鲜美,老虎斑棕点石斑鱼,俗称老虎斑,身体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靓,老虎斑是有名的石斑鱼,这种海产鱼类,分布在热带海域,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因为那里阳光充足,而且有丰富的食物资源,给它们的生长发育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产出的老虎斑营养丰富,肉质鲜美,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市场效益非常高,老虎斑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老虎斑是石斑里的普通品种,鱼皮较厚,头腩丰满,多肉爽脆,口感优于青斑,市场价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在市场中比较常见。一、老虎斑产地在哪?老虎斑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地都有分布,体型比较大,颜色为浅褐色,国内许多消费者将其作为了美味食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养殖,而且产出的老虎斑品质非常不错,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铁、钙等营养,有很好的美容养颜效果,市场需求也是非常高的。二、老虎斑养殖前景分析1、养殖效益高从老虎斑的养殖情况来看,是珍贵的水产品,市场价格卖得比较贵,一般卖40元一斤以上,鱼肉的品质上乘,而且可食用率高,养殖效益很不错。2、营养价值高老虎斑是出了名的珍贵鱼肉,含有大量的氨基酸、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比普通鱼肉价值高许多,有美容养颜的作用,现在深受消费者喜欢。3、饲料利用率高老虎斑过冬的时候,都会自己主动摄食,而且大多数养殖户知道老虎斑喜欢的食物,可以针对性的投喂,提高老虎斑的育肥速度,老虎斑的饲料利用率高,可以产生非常高的市场价值。金钱斑玳瑁石斑鱼,俗称金钱斑、、花头梅斑、花狗斑,因其体表的斑点呈六角形,如同钱币一般而得名。金钱斑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且澎湖出产的金钱斑是公认的最上品。金钱斑体长,呈椭圆形状,侧扁而粗壮。其头部、各鳍乃至全身一般呈淡黄、淡白或浅红色,其斑纹一般呈六角形或圆形,分布密集,反使全身呈现网状图案。金钱斑的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具2条暗色带;胸鳍斑点不甚显着。金钱斑是一种高端的食用鱼类,其价格昂贵,肉质雪白细嫩,十分鲜美,是为鱼中上品。烹饪方式很多,不过做法越简单,越能品尝到极致的鲜美。金钱斑对海域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在恒温、光照充足、水藻含量多的海域,金钱斑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进食繁殖速度快,现在太平洋、澳大利亚、海南、福建、辽宁沿海等地都有分布金钱斑,这种优质海洋鱼类,肉质为白色,味道鲜美,食用的口感相当不错。珍珠龙趸珍珠龙趸又称沙巴龙趸、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公)与老虎斑(母)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花纹呈斑斓状,十分好看。肉质鲜嫩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可以用砂锅烹煮,或者是生炒,还可以把珍珠龙胆石斑鱼煎成酥酥脆脆的龙虎斑酥,比一般的龙胆石斑,口感更加软嫩有质感。目前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商品鱼在早两年利润吸引下,大量养殖户涌进该市场,产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一斤左右的珍珠龙胆市场价格在50元/斤以上,一斤半以上的珍珠龙胆鱼市场价格在45-50元/斤左右。珍珠龙胆石斑鱼其实就是珍珠龙趸石斑鱼,是由龙胆石斑鱼与老虎斑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又叫做龙虎斑或珍珠斑。珍珠龙胆石斑鱼产地主要在海南,目前珍珠斑占据海南石斑鱼养殖量的70%,是国内养殖产量较高的地区,其它省份,如广东、福建、广西等有引进养殖,但规模产量不大。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特点1、杂交优势珍珠龙胆石斑鱼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商品鱼市场价格好,也可以做为观赏鱼,市场前景广阔。2、生长速度快珍珠龙胆石斑鱼最适水温24-30℃,因其杂交优势,遗传继承了老虎斑抗异性强和龙胆生长速度快的优点,可在池塘、网箱、工厂化等模式养殖,是目前国内人工育苗和养殖量最大的石斑鱼品种,约占石斑鱼产量的70%左右。珍珠龙胆石斑鱼多少钱一斤?珍珠龙胆石斑鱼由于利润高,吸引了大量养殖户涌进该市场,产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一斤左右的珍珠龙胆市场价格在50元/斤以上,一斤半以上的珍珠龙趸鱼市场价格在45-50元/斤左右。东星斑东星斑因其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而被称为“星斑”,是深海鱼。东星斑也叫做七星斑,或者是豹纹鳃棘鲈,原产于中国东沙群岛,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部,野生的东星斑主要生长在100米以下的深海中,由于污染少,且生长时期长,需要几十年左右。目前东星斑广泛分布在非洲、日本、澳洲、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及中国。这种鱼颜色艳丽、体态富贵优雅,在普遍长相怪异的石斑鱼家族中,算是颜值非常高的品种了。东星斑颜色丰富,有蓝色、红色、褐色、黄色等品种,其中以红色为最佳,红中带黑次之,略带粉色和通体黑色最次。东星斑的体形比一般石斑鱼要小和长,其头部细小,肉多且颜色雪白,十分鲜美。口感劲道,深得食客喜爱。自从东星斑被列为受保护的鱼类后,政府已经严厉禁止人们捕抓这种鱼,因此东星斑已经成为稀有品种的鱼类。因为东星斑的价值不菲,市场上经常有用其它的红色斑点鱼代替出售,如燕尾星斑。燕尾星斑产量较多,捕获后容易死亡,故鱼贩多会冷冻出售,价钱比东星斑便宜。它的肉质比东星斑要寡淡不少,尾巴较短且左右叉开,而东星斑尾巴则扁平如扇子。东星斑有养殖的吗?东星斑有养殖的,最近几年,随着特种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东星斑的养殖逐渐火爆。东星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体色艳丽。东星斑为雄雌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人工养殖东星斑,种苗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东星斑野生和养殖的区别是什么?1.活力不同野生的东星斑攻击性是很强的,靠捕食海中的其他生物为生,是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而养殖的东星斑,由于食物充足,攻击性较弱,且食饲料,并没有那么凶猛。2.外观不同野生的东星斑颜色是比较鲜艳亮丽的,但是人工养殖的东星斑,色泽则要偏淡,身体“惨白”,并且身躯也比较肥硕,没有野生东星斑那么细长。3.肉质不同野生的东星斑需要自己捕食来维持正常生活,运动量大,所以肉质更为紧实。而养殖的东星斑由于有人工投食,运动量较少,所以肉质较为松散,但是也非常细嫩。4.价格不同人工养殖的东星斑一般在120-150元/斤,野生的东星斑由于数量少、捕捞和保存难度大,价格则要更贵,且现在不能随意捕捞西星斑蓝点石斑,又名莹点石斑,俗称西星斑。西星斑也叫泰星斑、西星斑、帝星斑,学名蓝点鳃棘鲈,最显著特点是身上斑点为蓝色。西星斑身上布满蓝色或黑色斑点,整体呈褐色或灰绿色,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西星斑幼鱼常出现于潮池中,偶尔还会进入河口区,成鱼栖息于礁石斜坡、礁沙混合区及海藻繁盛区。西星斑的星点大而圆浑,外皮较厚,加上肉质结实,故一般是起肉炒球、斩件纹煮为多。一般来说,西星斑1条大概有3斤左右,市场报价每斤约400元。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下东星斑与西星斑的区别:1、东星斑的星点较西星斑小,身体色泽较西星斑多;2、西星斑尾鳍后缘呈白色,接近后缘的地方有黑色纵带;3、东星斑价格昂贵,远超西星斑。西星斑和东星斑的区别1、外形西星斑也叫蓝点石斑,全身布满蓝色黑边圆点,其外皮较厚,肉质结实。东星斑又叫七星斑,因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像天上的星星,所以被称为“星斑”,至于“东”字,是由于其产自中国东部的东沙群岛。西星斑的外形跟东星斑一样,但是它的颜色和东星斑不同,东星斑是红色,西星斑是淡绿色。此外,东星斑的星点较西星斑小,身体色泽较西星斑多;西星斑尾鳍后缘呈白色,接近后缘的地方有黑色纵带。2、价格东星斑价格昂贵,远超西星斑,东星斑肉质鲜美,肉色非常的雪白,口感嫩滑,吃法多样,市场价格一般是300元多一斤,西星斑才100多一斤泰星斑斑鳃棘鲈,俗称泰星斑,主要产地在泰国海域,因其早期是由泰国进口的星斑而得名。泰星斑头部及身体呈红色、橘红或棕色、灰绿,全身布满蓝色远点,头部亦有少量斑点,而腹部则无斑点,接近后缘处有黑色纵带。泰星斑的外形与东星斑相似,但其身上斑点大于后者,头部和鳃盖处甚至有长条型斑点,可作为区分两者的依据。泰星斑的体型细长,生炊泰星斑是潮菜的做法,烹熟后露出雪白的鱼肉,非常诱人。东星斑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因此称为星斑,至于东字,主要是因为东星斑产地在东沙群岛。东星斑色泽有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体形比一般斑鱼瘦长,头部细小。泰星斑与东星斑区别,一是斑点,东星斑的斑点是很小的点点,而泰兴班的点都很均匀,且要比东星斑的大。二是产地,东星斑产自南海东部的东沙群岛,而泰星斑主要产自泰国。三是市场价格,东星斑肉质白而鲜嫩,营养丰富,价格昂贵,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价格要比东星斑贵得多。金钱龙趸蓝身大斑石斑又名黑斑石斑鱼,又叫金钱龙趸。蓝身大斑石斑也有金钱斑的俗称,不过因其体型巨大,且主要分布在红海、非洲东部至大堡礁,国内市场较为罕见,故在业内金钱斑一般指的是上文的玳瑁石斑。蓝身大斑石斑鱼是海中大型鱼之一,体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头部则有黑色的小点斑及不规则的窄纹,各鳍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纹。幼鱼之特徵与成鱼相似,唯体色较淡。蓝身大斑石斑为大型石斑鱼,已捕获记录2m长,180kg重。其性情温和不怕人,捕获难度不高,因其为极佳的食用鱼,经常为潜水渔夫捕捉,南非及澳洲大堡礁北部的国家公园已将其列入保护。此鱼极为罕见,很多从厨50年以上的老师傅,也没见到过一次,。其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我国台湾沿岸、南海亦有分布,最大体重可达110 kg甚至以上,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大型食用鱼类苏鼠斑黑驳石斑鱼又名珊瑚石斑鱼,俗称苏鼠斑、黑虎麻,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尼、菲律宾、南中国海、台湾、所罗门、马里安那群岛及澳洲。台湾南部产量较多。头部及体侧褐色至灰绿色,头部、体侧及各鳍散布着小于瞳孔的黑斑,背鳍基部后半部具三个黑斑,第一个斑最大且明显,其尾鳍呈圆形状。苏鼠斑适合煮汤,其肉质上佳,汤品十分鲜美。芝麻斑密点石斑又名布氏石斑,俗称芝麻斑,在潮汕又简称为麻斑,因全身布满像芝麻粒般微赤的圆点而得名,芝麻斑是南方海域常见的石斑鱼品种,常年生活在海岸边岸礁区里 。芝麻斑鱼头、鱼身和鳍都呈褐色。鱼体呈纺锤形,体侧斑点大于瞳孔。一般在5-8月集中上市。芝麻斑身体呈深棕色,鱼体呈纺缍形,胸鳍上有小黑点,尾鳍的边缘有鲜明的白边。芝麻斑肉色雪白,肉质嫩滑鲜美。由于其肉质偏嫩,容易散碎,在潮菜中常用作生炊。现潮汕酒楼常见的芝麻斑多为每条1-1.5公斤,偶尔也有2公斤以上。芝麻斑鱼在潮汕有人又简称为麻斑,身体深棕色,长满像芝麻粒般微赤的圆点,鱼体呈纺缍形,尾鳍后缘截平,背鳍软条部、臀鳍及尾鳍有单纯的白色,常年生活在海岸边岸礁区里。芝麻班怎么做好吃?和其他石斑鱼种类一样,芝麻斑也比较适合清蒸的做法。做法如下:1、食材:芝麻斑、姜、葱、香菜、橄榄油、生抽、白糖、料酒、胡椒粉等。2、制作:(1)鱼处理干净放入碟子里。(2)锅里注入适合清水,放入蒸隔架子把水烧开。(3)把装鱼的碟子放进去盖上锅盖大火蒸约十分钟。(4)打开锅盖把葱段放入再盖上锅盖焖数分钟。(5)取出碟子将水分倒掉备用。(6)烧热锅倒入适量橄榄油将姜放入爆出香味。(7)加入调好的生抽、白糖。煮开熄火。(8)装盘,最后放入香菜点缀一下。总的来说,芝麻斑肉色雪白,肉质嫩滑鲜美,在市场上还是很受青睐的。虽然我国养殖业比较多,但它生长速度比较缓慢这一缺点较为明显,因此养殖户一定要结合当地市场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品种。红瓜子斑红九棘鲈又称宋氏九刺鮨,俗称红瓜子斑、网纹鲙、红舵,也叫红九棘、尾纹九刺鮨,因全身布满有褐红色或深棕色小点而得名,呈橙红色至黄褐色。红瓜子斑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南岛、澎湖列岛;在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达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亦有分布,这种鱼同样生性凶猛有弱肉强食相互蚕食的特性,喜欢独居。红瓜子斑属于雌雄同体,可按成长转换性别,首次性成熟为雌性,次年转换为雄性,最大体长可达57cm。红瓜子斑身呈红色,有时覆盖着斑点,尾部有V字形白色条纹。红瓜子斑是一种高档食用海水鱼,其鱼肉雪白,肉厚且爽滑,鱼味浓郁,不过3斤以上容易有沙皮。蓝瓜子斑蓝瓜子斑属于少见品种,原产于东南亚,在印度洋,亚丁湾南至南非阿尔弗雷德港,东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分布。也出现在印度洋西部的岛屿,包括毛里求斯和罗德里格兹。出海捕捞一船一般只能捕获1-2条,很难能够品尝它的味道,十分珍贵。蓝瓜子斑体型较大,一条大约有7斤左右,体型与红瓜子斑接近,体色呈浅蓝至青蓝色,全身布满圆形至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背鳍、尾鳍的末端均为黑色。蓝瓜子斑的鱼皮较厚,油润弹滑,肉质比较细嫩,而头部和鱼腩则可以清蒸,鱼肉滑炒,鱼骨煮汤,一鱼多吃。另外除了红蓝瓜子斑外还有一种更为罕见的白色品种,称为白瓜子斑。因为实属罕见,在此略去不表。我国进口的石斑鱼基本上在香港和深圳流通,这期间发现了一种长得非常高档的石斑鱼—黄鳍石斑鱼,台湾地区就从马尔代夫进口了大量的黄鳍石斑鱼苗研发规模化养殖。二、蓝瓜子斑为什么这么受欢迎?1、蓝瓜子斑是石斑鱼其中的一种,是石斑鱼中的土豪,在市面上是很少见的。原产于东南亚,其鱼皮较厚、油润弹滑,肉质比较细嫩。2、蓝瓜子斑是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有“海鸡肉”之美称。蓝瓜子斑的个头较大,身上带有淡蓝色斑点,很是特别。3、细点石斑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全身布满了黑点,斑点一般比较细小并且为深黑色,而市场上售卖的养殖“蓝瓜子斑”则没有斑点或者鱼身下半部分为棕色斑点,且斑点更大一些。4、蓝瓜子斑体型侧扁,像一颗瓜子,体色多为淡蓝色,有时候偏白有时候却偏黑,有的鱼身上会有一些淡棕色的斑点,有的则没有。价格在一百多到两百多不等,常见大小在一斤到两斤,也有超过四五斤甚至十斤的个体。蓝瓜子斑比红瓜子斑更为少见,被称为是石斑鱼中的“土豪”,这种鱼类产自东南亚,鱼皮很厚,油润细嫩却富有弹性。蓝瓜子斑的个头比较大,一条鱼有七斤重,全身都是宝,其头和鱼腩可用于清蒸,鱼肉可翻炒食用,而鱼骨亦可做汤,全身都是美味。点带石斑青斑又称斜带石斑、点带石斑,点带石斑鱼,鱼体黄棕色,散布赤褐色小圆斑及数条深色斑带,尾鳍呈圆形状。点带石斑鱼分布广泛,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均有出产,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亚热带、热带地区,其中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点带石斑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没有小刺,老少皆宜,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性价值的食用鱼,目前我国产出的青斑鱼除在国内鲜销外主要供出口,为名贵鱼类,青斑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点带石斑属鲈形目,为触礁性海洋鱼类,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等,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但由于捕捞和养殖的产量都较高,所以价格相对亲民,一般为80元/斤。青斑要和石斑鱼有什么区别?1、栖息地不同青斑鱼常栖息于沿海各地岛屿岩礁附近,而石斑鱼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2、体型不同青斑鱼,体长椭圆形,头较大,大于体高,体表颜色鲜艳有光泽,暗色横斑。而石斑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常呈褐色或红色。3、价格不同通常青斑鱼要比石斑鱼价格要略贵一些。青斑鱼怎么做才好吃?青斑鱼的做法可谓是多种多种,常见的有红烧和清蒸等等,现将红烧青斑鱼的做法简单分享给大家:1、食材:青斑、姜、葱、生粉、生抽、老抽、盐、耗油2、制作:(1)将青斑鱼清洗干净后去鳞。将鱼切成块装,然后用适量的盐抓一下。(2)加两勺生粉拌匀,将葱切段、姜切丝备用。起油锅,大火,将鱼入锅煎,把鱼块煎至两面金黄、(3)待鱼煎好后,加入生抽,老抽蚝油、姜以及清水,稍微煮2分钟。(4)起锅前加入葱段炒匀就可以上菜了。总的来说,青斑鱼肉质细嫩坚实,肉多刺少,脂肪含量低,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而且其价格不贵,做法多样,味道鲜美,花石斑蜂巢石斑俗称花石斑、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水海域,在我国见于南海。蜂巢石斑鱼体呈浅褐色,密被深褐色蜂巢状斑点,腹部斑点间隙较背部为宽,体长7-14厘米,各鳍均具与体色斑点一致的斑点。蜂巢石斑鱼为暖水性小型石斑鱼类,是珊瑚礁盘内最常见的鱼类,肉质十分鲜美。鲑点石斑鲑点石斑鱼别名红鲙、金鲙,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和臀鳍棘发达,体呈浅褐色,散布有许多橘黄色小斑点,背鳍和尾柄背方共有三个显著的褐色斑。鲑点石斑体型较长,体长约12-23厘米,呈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口稍大,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石礁底质的海区,喜吞食鱼类和虾类。夏季产量较多。肉质佳美。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鲑点石斑鱼体色呈褐色,全身布满红褐色斑点,是驰名世界的海鲜珍品之一。鲑点石斑鱼价格是比较低的,并没有像其他的鱼那样比较的贵,但不同的地区鲑点石斑鱼价格是有差异的,以广东地区来说,鲑点石斑鱼价格在13块一斤左右,而在其他比较稀缺的地区的话一般就卖得比较的高。黑石斑美洲黑石斑鱼又名条纹锯、黑锯、条纹锯鮨,统称黑石斑,黑石斑鱼主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见于南海。属暖水性浅海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及珊瑚丛中。美洲黑石斑鱼体表旱深褐色或蓝黑色,鱼体侧扁而粗壮,椭圆形,口大,体被细鳞,带淡白或白斑,十分绚丽多彩,故还有翡翠斑、天星斑等称呼。其肉质丰腴、口感鲜软清爽、富含营养、骨刺少、骨肉容易分离,方便加工处理。黑石斑是一种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生长快、抗逆能力强、出肉率高、营养价值高等诸多优良品质,商品鱼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价格为180-200元/公斤,据记载最大个体长2m,重176kg。二、黑石斑鱼怎么做好吃?1、清蒸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大葱1段,生姜1块,红椒1根,蒸鱼豉油1小碟。具体做法如下:先将大葱、生姜、红椒切成丝,泡水里备用!再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打上刀花,然后再表面淋上料酒,涂抹均匀,再抹上食盐,涂抹均匀,然后放入盘中,然后放上少许的葱姜辣椒丝,再放入上汽的蒸锅大火蒸10分钟,蒸好后倒掉汤汁,换上新鲜的葱姜辣椒丝,再淋上蒸鱼豉油,再用热油爆香葱姜辣椒丝即可!2、红烧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生姜1块,大葱1段,小米椒2个,香菜1根,食盐1茶匙,生抽2汤匙,蚝油1汤匙,大蒜5瓣,水淀粉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在表面打上刀花,然后淋上料酒,涂抹均匀,再抹上食盐,涂抹均匀,接着起锅加油烧热,将石斑鱼放入锅中,煎至焦黄,然后盛出备用,再放入葱片、姜片、蒜片、小米椒小火炒香,炒香后放入2碗清水,加入1茶匙食盐,加入2汤匙生抽,加入1汤匙蚝油,然后大火煮开,煮开后放入石斑鱼,再盖上锅盖,中火焖煮8分钟,8分钟后汤汁不多时,淋入水淀粉,大火收汁,等到汤汁浓稠时,即可出锅装盘,最后放上香菜叶子点缀!3、香煎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青红椒各1根,食盐适量,黑胡椒粉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去骨取肉,然后改刀成小块,接着将鱼肉用厨房纸巾吸干油分,再起平底锅,刷上一层植物油,然后将鱼块放入锅中,小火煎至两面焦黄,出锅前撒上食盐和黑胡椒粉即可,也可以适当的撒上青红椒粒提香点缀!豹星斑豹星斑又名皇帝星斑,别称杂星、黄尾鲈,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主要产于印度洋海域,在我国南沙群岛亦有产出。豹星斑的体型较长,呈椭圆形状,侧扁,它的尾鳍呈圆形或凹形。豹星斑的体色变化很大,常呈褐色或红色,而各鳍大多呈现黄色。而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侧有不规则的神色斑纹和斑点,其下颌要比上颌突出。豹星斑也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材,它的肉质细嫩洁白,香甜无比,营养丰富,十分受食客欢迎。豹星斑因其霸气的鱼身,有着“皇帝星斑”的美称,别称杂星、黄尾鲈,那么豹星斑产地在哪?品种有哪些特点?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一、豹星斑产地在哪?豹星斑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是非常凶猛的掠食者,主要产于印度洋海域、东南亚海域外、菲律宾等地,分布在西印度洋的日本南部至澳大利亚海域,在我国南沙群岛亦有产出。对于石斑鱼来说,越大的鱼口感越好,卖价也越高,同一种豹星斑,因为个体大小导致的价格差别可以达几十元至上百元。而且野生的石斑鱼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生长缓慢,肉质更好,营养更高,售价要大大高于人工养殖的石斑鱼。但是由于目前豹星斑还未能大规模人工养殖,所以数量较少。二、豹星斑的特点1、豹星斑全身布满细小的斑点,身上有明显的深色带,最长可达70cm,体型较长,呈椭圆形状,侧扁,它的尾鳍呈圆形或凹形。2、豹星斑的体色变化很大,常呈褐色或红色,而各鳍大多呈现黄色。而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侧有不规则的神色斑纹和斑点,其下颌要比上颌突出。3、豹星斑属于东星类的(新星),食用季节为7月-10月,身上有许多不规则的深色斑纹,或灰或黑,带霸气,所以有称之为皇帝星。4、豹星斑的鱼肉雪白嫩滑,鱼甜无比,嗜鱼者必吃。此外,因星斑可吃部份达 70%以上,符合经济原则,很受食肆欢迎。豹星斑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材,它的肉质细嫩洁白,香甜无比,营养丰富,十分受食客欢迎。豹星斑的市场价格非常高,在市场很少见,是名贵鱼类之一,在香港经常做刺身食用。杉斑杉斑也叫纹波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杉”是香港渔民对珊瑚的俗称,杉斑即珊瑚中的石斑。杉斑是渔民眼中物美价廉的石斑鱼类,好吃又划算,其肉厚鲜甜,骨少爽脆有嚼劲味道很鲜。清水石斑又名杉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杉斑的无论是外观模样,还是色泽花纹都与老虎斑十分相似,很难分辨。不过,杉斑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而老虎斑的双眼长在头顶。还有一个分辨方法就是老虎斑的体型要更大一些,重量可达40多斤,而最大的杉斑也只有6-7斤左右的大小。价格上杉斑也比老虎斑要便宜不少,现每斤约合人民币100左右。一、杉斑原产地在哪?杉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产地为东非、大溪地、日本和澳洲地区,是珊瑚礁常见的鱼类,喜欢在23-29℃的海水中生活,也是雌雄同体。每到繁殖期,杉斑会从不同区域的珊瑚礁做长距离的洄游聚集。二、杉斑和老虎斑有什么区别?1、杉斑的无论是外观模样,还是色泽花纹都与老虎斑十分相似,很难分辨。杉斑乍看略像老虎斑,致使皮上的斑块不同,颜色深浅各异。另外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老虎斑的眼睛长在头顶,而杉斑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2、还有一个分辨方法就是老虎斑的体型要更大一些,重量可达40多斤,而最大的杉斑也只有6-7斤左右的大小,体长达35cm左右。3、价格上,杉斑也比老虎斑要便宜不少,现每斤约合人民币100左右。三、杉斑的特点1、杉斑鱼为底栖性鱼类,其成鱼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及近岸岩礁区域,也有部分栖息于底质为沙质、泥质或淤泥质的海域。2、杉斑鱼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3、杉斑鱼的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存在背鳍鳍棘和腹鳍鳍棘显著延长及收缩的现象,这是石斑鱼类发育过程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特征。4、杉斑鱼一般呈椭圆或长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口大,两颌齿内行齿倾倒,体被小栉鳞,侧线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型。以上就是杉斑产地的介绍,杉斑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食用鱼,是高蛋白、高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组成均衡的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优质海水鱼类,肉质嫩滑,十分鲜美。宝石石斑宝石石斑俗称流氓格仔、糯米格仔、白尾鲙,因全身不满宝石状的斑点而得名。宝石石斑主要产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国内则主要分布南海、南海诸岛、广东沿海、台湾,尤于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宝石石斑体长,呈椭圆形,最大体长可达47厘米,通常体长为35厘米。其头部、体侧及各鳍的色泽较浅,全身散布着褐色、黄褐色或黄色的斑点,最大斑点有瞳孔般大小。花鹦斑花点石斑,又名花鹦斑、花英斑,因身上布满褐色斑点而得名。花鹦斑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恒春等海域。花鹦斑的头大而尖,身体呈卵圆形,头部大尾部小。其头部、侧身及各鳍均呈浅褐色,布满深褐色斑点,肉质嫩滑,十分鲜美。油斑云纹石斑,一般被称为电纹石斑,因其油脂含量十分丰富,又被称为油斑。油斑主要产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油斑一般体长13-15厘米,体型呈椭圆形,其色为浅褐色至褐色,体侧有5条暗棕色斑带,斑带在腹部分叉;体侧和各鳍上皆无斑点,另具黑色小点。油斑是石斑鱼类中的佼佼者,鱼肉品质较好,目前大量出口到国外,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另外,云纹石斑的油脂含量很丰富,因此也被称为油斑。云纹石斑产地在哪?云纹石斑鱼生活在水深100米以内、礁石或泥质底质的中下层海域。主要分布在温带海域,同其它暖水性石斑鱼略有不同,适应水温范围可达到5-32℃。其产地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从越南海域到中国南海、东海至日本、韩国沿海。云纹石斑和褐石斑有什么区别?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的俗称分别为真油斑和假油斑,均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岩礁区和泥质底。这两种石斑鱼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但在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上却非常相似,那么它们两者具体有什么区别呢?褐石斑和云纹石斑的体侧都具有6条暗棕色横带,其形态也几乎一致,前部的横带同样延伸到头部。差别在于云纹石斑体侧分布云状白色斑块,褐石斑则布满细小白色斑点。另外,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在例如背鳍鳍条数、鳃耙数、幽门盲囊分支数等数量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可以作为鉴别云纹石斑鱼与褐石斑鱼的依据。如果是活鱼或者新鲜程度良好的冰鲜鱼,可以通过其背鳍、臀鳍和尾鳍后缘的白边进行判断,有一圈细小白边的是云纹石斑鱼,没有的是褐石斑鱼。另外,还可以通过用手触摸其前鳃盖后缘和数背鳍鳍条(石斑鱼背鳍由鳍棘和鳍条组成,前边较硬的为鳍棘,后边较软的为鳍条,)的方式进一步区分:云纹石斑鱼前鳃盖骨后缘成细小锯齿状,而褐石斑鱼前鳃盖骨后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突起。总的来说,云纹石斑肉味鲜美,是海水石斑鱼类中的极品。但市场上,很多人都会将它和褐石斑相互混淆,实际上褐石斑和云纹石斑是两个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不同物种,大家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特征来鉴别两者。褐石斑褐石斑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食用鱼,可人工养殖,野生品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及台湾等沿岸。褐石斑由于其体型外观与油斑非常相似,十分容易混淆,因此又被称作假油斑。褐石斑和油斑都有5条暗棕色的斑带,前部的横带同样延伸到头部。分辨方法是观察两种鱼体侧的特征:油斑体侧分布的是云状白色斑带,褐石斑则是布满细小白色斑点。褐石斑和假油斑的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常有不法商人用褐石斑冒充油斑出售。七带石斑七带石斑又名七带斑,因其能在7-8℃的低温环境下生存而又被称作冷水石斑,其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及台湾等沿岸。七带石斑全身色泽呈浅褐色至灰褐色,体侧具有7~8条褐色斑带,并与7-9条淡色至白色横带相间排列,两种斑带对比鲜明,特征显著,较容易辨认。七带石斑鱼的含肉率很高,其肉富含矿物元素,可以清蒸、红烧以及煮汤,出品肉质鲜嫩且有营养。宽带石斑宽带石斑俗称纵带石斑,主要分布于印度、朝鲜、日本以及南海及东海南部、台湾高雄等地区。宽带石斑体型长,呈椭圆形,幼鱼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侧偏白色,体侧具2条镶黑缘的白色宽斜带,背鳍和尾鳍都有黑点及线纹。成鱼体一致为灰色,体侧白带逐渐消失,黑缘则转为线纹或斑点。宽带石斑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清蒸最能体现其鲜美。六带石斑六带石斑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只见于南海,因其体侧有6条斑带而得名。六带石斑一般体长7—15厘米,体呈棕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带,带间排列整齐,带的宽度大于两带之间的距离。六带石板主要产于爪哇,是一种经济食用鱼,国内较为少见。一、六带石斑鱼的产地在哪?六带石斑鱼的产地主要在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中国一般只生产于南海。二、六带石斑鱼有何特点?六带石斑鱼一般体长7-15厘米,体呈棕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带,带间排列整齐,带的宽度大于两带之间的距离。背鳍1个;尾鳍圆扇形,有众多不规则的黑斑点,背鳍、臀鳍浅黄色。三、石斑鱼怎么做好吃?1、清蒸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大葱1段,生姜1块,红椒1根,蒸鱼豉油1小碟。具体做法如下:先将大葱、生姜、红椒切成丝,泡水里备用!再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打上刀花,然后再表面淋上料酒,涂抹均匀,再抹上食盐,涂抹均匀,然后放入盘中,然后放上少许的葱姜辣椒丝,再放入上汽的蒸锅大火蒸10分钟,蒸好后倒掉汤汁,换上新鲜的葱姜辣椒丝,再淋上蒸鱼豉油,再用热油爆香葱姜辣椒丝即可!2、红烧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生姜1块,大葱1段,小米椒2个,香菜1根,食盐1茶匙,生抽2汤匙,蚝油1汤匙,大蒜5瓣,水淀粉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在表面打上刀花,然后淋上料酒,涂抹均匀,再抹上食盐,涂抹均匀,接着起锅加油烧热,将石斑鱼放入锅中,煎至焦黄,然后盛出备用,再放入葱片、姜片、蒜片、小米椒小火炒香,炒香后放入2碗清水,加入1茶匙食盐,加入2汤匙生抽,加入1汤匙蚝油,然后大火煮开,煮开后放入石斑鱼,再盖上锅盖,中火焖煮8分钟,8分钟后汤汁不多时,淋入水淀粉,大火收汁,等到汤汁浓稠时,即可出锅装盘,最后放上香菜叶子点缀!3、香煎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青红椒各1根,食盐适量,黑胡椒粉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去骨取肉,然后改刀成小块,接着将鱼肉用厨房纸巾吸干油分,再起平底锅,刷上一层植物油,然后将鱼块放入锅中,小火煎至两面焦黄,出锅前撒上食盐和黑胡椒粉即可,也可以适当的撒上青红椒粒提香点缀!弓斑石斑弓斑石斑又名吊桥石斑鱼、弧纹石斑鱼,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至印度洋海域,国内则见于沿海及台湾地区。其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呈浅黄色,因有多条暗褐色弧形宽带而得名。弓斑石斑的肉味平平,并不是重要的食用鱼,适用于煮汤,富含胶原蛋白。巨石斑巨石斑鱼又名鲈滑石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在我国台湾海域亦有。其体型较长,整体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长一般为100厘米左右,最长可达200厘米,重达400斤。巨石斑鱼呈淡灰绿色或褐色,全身散布着暗橘红色或深褐色的圆形深色斑点,斑点中央色泽较周围深,另外在背鳍有一大型的暗色斑块,有个别还会有5条暗色垂直斑纹。巨石斑鱼是一种经济食用鱼,已有人工养殖,清蒸食用最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摄入的食物较杂,有可能含有热带海鱼毒。玛拉巴石斑玛拉巴石斑主要产于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暖水海域,在我国台湾地区亦有分布。其体色呈浅褐色,有五条微斜的暗色褐带,有时不显著,腹侧的班带会出现分叉。它的头部、体侧、胸部等部位均有黑褐色斑点,另外头部和体侧还会散布着白色斑点及斑块。玛拉巴石斑是一种美味的食用鱼,清蒸红烧均可,十分鲜美。七星斑豹纹鳃棘鲈又名花斑刺鳃鮨、豹纹豹鲙、珊瑚鳟鱼,俗称七星斑,主要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地区。七星斑的体型长且硕壮,体长可达120厘米,其身体及头部呈橄榄色至红褐色,头、身体及鳍布满细小的蓝点,胸鳍呈红色,尾鳍后缘部分有不明显深色带。七星斑的鱼肉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在市场上均会切成小块出售,头可煮清汤、背肉宜清蒸,腹肉红烧最美。吻斑石斑吻斑石斑鱼主要产于印度洋至太平洋暖水海域,最大体长可达35厘米。其头部及体侧呈淡色,全身布满了六角形暗斑,斑点间隔很小,因而形成白线条。它的体背有5个黑斑,各鳍也均具暗色斑点及白色线条。吻斑石斑鱼可做食用鱼和游钓鱼,以清蒸食用为佳。细点石斑细点石斑鱼又名高体石斑、蓝鳍石斑鱼,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在我国台湾、澎湖海域亦有产出。其头部及体侧呈淡灰蓝色,全身包括各鳍密布着小黑斑及一些呈锯齿状、不现则状的较大黑点,特征显著。细点石斑鱼是一种经济食用鱼,亦常被展示于水族馆中,适于清蒸。镶点石斑镶点石斑鱼又名黑点格仔,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区,在我国台湾、澎湖海域亦有产出。镶点石斑鱼体型较长,为椭圆形,头部较大,呈浅褐色,体侧有6条暗褐色斑带,边缘列有黑色斑点,而各鳍也具有褐色斑点。镶点石斑鱼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食用鱼,适于清蒸或煮汤,肉质鲜美。三斑石斑三斑石斑又名红皮鲙,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台湾及中国大陆。其体型较长,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部及体侧呈淡褐色,散布着红色或红褐色的小斑点,背鳍具一较眼大的暗色斑,背鳍软条部中间部位另具一小暗色斑,另一小暗色斑於尾柄处,因此三斑而得名。三斑石斑是一种经济食用鱼,已成功实验人工养殖种类,这种鱼肉质细嫩,清蒸烹饪最佳。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鱼类,成长时间需要10年以上,许多幼鱼未及成长即被人捕获,令成功繁殖的机会锐减,鱼的数量大幅下跌。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各种石斑鱼类均遭到持续的滥捕,多种石斑鱼面对绝种危机。由于过度的捕捞、缺乏监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多种石斑鱼濒临灭绝,价格也是越来越高,于是就有了文首的各种天价石斑鱼新闻。不过,在意识到石斑鱼数量的逐年减少,不少餐厅都表示不会再销售石斑鱼,而会用其它海鲜代替。希望在未来,我们还能烹饪、品尝到这种珍贵的美味。发布于 2022-05-15 17:48石斑鱼海鲜吃鱼赞同 57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风连熊熊随笔跟题目说的一样,随手写
石斑鱼(鲈形目鮨科动物)_百度百科
鲈形目鮨科动物)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石斑鱼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石斑鱼播报讨论上传视频鲈形目鮨科动物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石斑鱼,是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动物。 [2]其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 [3]因其喜欢生活在礁石附近,故名。 [4]石斑鱼种类有100多种,中国约有10种。 [3]石斑鱼在中国分布于广西沿海、东海南部及南海等海域。 [5]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欢生活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喜静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浊。石斑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 [6]石斑鱼繁殖期为4-6月。 [7]石斑鱼具有健脾、益气等功效,鱼皮胶质中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一定作用,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 [8]石斑鱼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嫩的特点,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市场的欢迎,在中国港澳地区被视为吉祥之物,享有“上等佳肴”之美称。 [3]石斑鱼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 [9]中文名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spp.别 名石斑、鲙鱼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硬骨鱼纲目鲈形目科鮨科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亚 目鲈亚科亚 纲辐鳍亚纲亚 科石斑鱼亚科分布区域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目录1外形特征2地理分布3生活习性4摄食特性5繁殖方式6早期发育7种类8营养价值9保鲜研究现状10加工研究现状▪冻石斑鱼加工技术▪石斑鱼调理食品加工技术▪石斑鱼多肽制备技术▪石斑鱼品质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11食物营养成分外形特征播报编辑石斑鱼(5张)体一般呈椭圆或长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背鳍鳍棘7~11根,鳍条10~21根;臀鳍鳍棘3根,一般第2根最为强大,臀鳍鳍条数7~13根;胸鳍宽大,位低,一般呈圆形;腹鳍位于胸鳍下方;口大,两颌齿内行齿倾倒;体被小栉鳞;侧线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型。不同种类的石斑鱼体型差异较大, 30%以上的石斑鱼种类体长可达1m以上,超大体型者可超过2m,如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伊氏石斑鱼(E. itajara)、东太平洋石斑鱼(E. quinquefasciatus)等,而体型小者甚至小于20cm,如红鳍九棘鲈(Cephalopholis aitha)、短身石斑鱼(E. trophis)、多斑九棘鲈(C. polyspila)等。石斑鱼属(Epinephelus)作为石斑鱼科中种类最多的属,其体型大小变化较大,从小型到大型均有分布;而另一种类数较多的九棘鲈属(Cephalopholis)除了红九棘鲈(C. sonnerati)外都是体长小于50cm的小型石斑鱼。此外,石斑鱼类的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存在背鳍鳍棘和腹鳍鳍棘显著延长及收缩的现象,这是石斑鱼类发育过程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特征。地理分布播报编辑石斑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沿海分布的石斑鱼类有11个属65种,包括光腭鲈属、下美属、驼背鲈属、石斑鱼属、鸢属、烟鲈属、纤齿鲈属、九棘鲈属、侧牙鲈属、鳃棘鲈属和贫鲈属。主要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其中常见种类有斜带石斑鱼、豹纹鳃棘鲈、驼背鲈、青石斑鱼等。台湾海峡尤其是澎湖列岛海域,不仅有黑潮支流的加温效应,且多有浅滩、峡谷、海岛、礁石,珊瑚礁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石斑鱼类栖息,其石斑鱼种类较东海、南海更为丰富。生活习性播报编辑石斑鱼为底栖性鱼类,其成鱼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及近岸岩礁区域,也有部分栖息于底质为沙质、泥质或淤泥质的海域,如青铜石斑鱼(E. aeneus)、褐石斑鱼(E. bruneus)及宝石石斑鱼(E. areolatus)等,其幼鱼则偏爱选择海草床、红树林等生境。石斑鱼类一般栖息于100m以浅的水域,如白线光腭鲈(Anyperodon leucogrammicus)和横带九棘鲈(C. boenak)等,也有一些种类栖息于100~200m的水层中,如橙点九棘鲈(C. aurantia)。大多数石斑鱼为独居性鱼类,除了在繁殖期集群外一般不成群;但也有些种类的生活方式为一尾雄鱼和若干尾雌鱼组成的小群体,如横带九棘鲈和青星九棘鲈(C. miniata)。一些研究表明石斑鱼类通常可在特定的礁区定居较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定居习性及较长的生活史等特征使得石斑鱼类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摄食特性播报编辑石斑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绝大多数为肉食性,主要以其他鱼类、甲壳类及头足类为食。但也不乏一些滤食性的石斑鱼类,如副花属(Paranthiasspp.),它们有着密集的鳃耙,可以过滤水中的桡足类(Copepods)、被囊类(Tunicates)、端足类(Amphipods)及鱼类、腹足类的幼体等浮游生物为食。石斑鱼的捕食策略同样因种而异:一些主要捕食鱼类的种类如鳃棘鲈属(Plectropomus)和侧牙鲈属(Variola)鱼类通常会在礁石或浅滩附近巡游,以求主动搜寻猎物;另一些种类如加勒比九棘鲈(C. cruentata)、豹纹九棘鲈(C. leopardus)等则擅长躲避在珊瑚及岩礁中,伏击过往的鱼类及甲壳类。典型的石斑鱼类外形口大头大,这使得它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入大量的水形成负压,并顺势将猎物吸入口中,其口中具有众多向内的小尖齿可防止猎物从口中逃脱。一些石斑鱼类还被记录有和裸胸鳝(Gymn-othoraxspp.)或其他鱼类合作捕食的行为,如蠕线鳃棘鲈(P. pessuliferus)、豹纹鳃棘鲈(P. leopa-rdus)曾被观察到与爪哇裸胸(Gymnothoraxjavanicus)、波纹唇鱼(Chelinus undulates)、蓝蛸(Octopus cyanea)等合作捕食,石斑鱼类通过鱼体摆动及“点头”等动作,指引合作者参与捕食。繁殖方式播报编辑石斑鱼(2张)大部分石斑鱼类为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鱼类,即初次性成熟时为雌性,作为雌性参与繁殖后的一年至数年后,雌鱼开始性逆转成为雄鱼。然而也存在着少量可由幼鱼直接发育成雄鱼的初级雄性个体(primary males),其比例随不同物种而异,如养殖条件下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和驼背鲈仅有1%~3%的初级雄性个体,而赤点石斑鱼(E.akaara)的初级雄性个体可达15%左右。这种差异也可能与生长环境相关,目前尚未有野生天然初级雄性个体的报道。此外,在人工养殖的石斑鱼类中也发现了双向性逆转的雌雄同体横带九棘鲈。甚至还有个别种类的石斑鱼为雌雄异体,如豹纹喙鲈(Mycteroperca rosacea)和拿骚石斑鱼(E. striatus)。对于石斑鱼的性逆转机制,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证实了外源性雄性类固醇激素可成功诱导多种石斑鱼的雌鱼发生性逆转。大多石斑鱼类为多批产卵鱼类。卵巢内同时具有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雌鱼在一个繁殖期内。卵子分批成熟。如青石斑鱼(E.awoara)、点带石斑鱼(E.malabaricus)和云纹石斑鱼(E.moara)等。一些石斑鱼类有着较为固定的产卵场。因此需要进行产卵洄游。部分种类洄游的距离较短。如大堡礁区的豹纹鳃棘鲈的产卵洄游距离通常为数百米至数千米;有的种类则需要洄游上百千米往返于产卵场,如佛罗里达沿岸的拿骚石斑鱼(E.striatus),产卵场距离定居地距离可达240 km。一些石斑鱼在繁殖期间会配对产卵,如赤点石斑鱼,其产卵时间一般为傍晚,产卵开始时,雄鱼追逐雌鱼后并游,通过尾柄激烈颤动完成产卵、排精动作,这一产卵行为需1~2 min,随后不久可重复类似行为并持续2h左右。另一些种类如拿骚石斑鱼则具有集群产卵的行为, Smith报道了拿骚石斑鱼在巴哈马附近海域水深29~38m的岩礁珊瑚礁海域集群产卵的现象,数量有30000~100000尾之多。石斑鱼类产卵期一般从每年的春末延续至初秋,主要受水温影响,因而沿海各地石斑鱼产卵时间随纬度不同而变化。如福建沿海的赤点石斑鱼生殖季节为5—9月,5—6月为产卵盛期,香港和台湾则为4—7月。石斑鱼的个体怀卵数因体型而异,产卵总量在7万~100万粒不等,大型石斑鱼种类可达1000万粒。早期发育播报编辑石斑鱼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30以上的海水中呈浮性。石斑鱼类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具有变态现象,要经过卵黄囊吸收、背腹鳍鳍棘的延长及收缩、色素的逐渐沉着、从浮游习性转变为底栖生活等过程。石斑鱼类的胚胎发育一般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其胚胎发育时间因物种而异,如七带石斑鱼在(20.5±0.5)°C水温下历时38h45min完成胚胎发育,云纹石斑鱼在(22±0.2)°C水温下历时40h37min完成胚胎发育,点带石斑鱼在水温26~28°C的条件下,受精卵经21~26 h完成胚胎发育等。除此之外,石斑鱼类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和胚胎发育还与的水温、盐度等外源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存在明显的温度效应,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石斑鱼类胚胎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石斑鱼类的胚后发育,一般可依据卵黄囊的有无、鳍棘的伸长与收缩、体色的变化及鳞片的出现等特征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其中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早期仔鱼是仔鱼孵出后到卵黄囊和油球即将完全消失的一段时期,该阶段营养主要来源于卵黄囊和油球,卵黄囊的存在为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晚期仔鱼则为卵黄囊消失至各鳍鳍条基本形成这一阶段。稚鱼期各鳍鳍条基本形成至鳞被逐渐形成,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收缩,色素沉着及身体斑纹形成;幼鱼期则全身覆盖鳞片,鱼体特有斑纹形成,此阶段除生殖腺尚未发育成熟外,幼鱼与成鱼在形态、体色及习性上均相似。不同种类石斑鱼早期仔鱼阶段时间因种而异,如驼背鲈和鞍带石斑鱼为孵化后2d,斜带石斑鱼为孵化后5d。在石斑鱼类的胚后发育中出现第二背鳍鳍棘与腹鳍鳍棘先伸长随后收缩的现象,这是石斑鱼类胚后发育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现象,在许多石斑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中均有报道。目前,石斑鱼类胚后发育过程中腹鳍鳍棘和背鳍鳍棘的伸缩的生物学意义仍不甚明确,一般认为其可能有增加浮力及恐吓敌害的作用,使石斑鱼类度过漫长的变态期。石斑鱼类胚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3个死亡率较高的危险期:一是仔鱼开口阶段,该阶段仔鱼从生理生态上出现与摄食、运动相关的器官发育的急剧变化,完成从内源性营养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死亡率极高。石斑鱼类的成鱼口裂较大,但初开口的仔鱼口径则显著小于石首鱼类、鲷科鱼类等其他鲈形目鱼类,自然环境中的石斑鱼仔鱼一般以适口的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主要饵料生物,在养殖实践中则以牡蛎受精卵、担轮幼虫等作为开口饵料。二是仔鱼向稚鱼发育过渡阶段,该阶段仔鱼不断生长,口径逐渐增大,游泳能力及摄食能力亦随之增强,其生存环境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和丰富度都会严重影响仔鱼的进一步生长及存活。三是稚幼鱼期,该时期鱼体生长迅速,摄食能力及游泳能力进一步增强,容易出现因个体密度过高而导致鱼苗相互残食的现象。种类播报编辑石斑鱼石斑鱼可分为很多种类:海红斑,东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 [1](1)点带石斑鱼吻短钝,背鳍8~11根棘,基底无黑斑,体侧有5条不明显横带,体侧及各鳍上分散着斑点。为热带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为南海名贵鱼类。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饥饿时自相残杀。可生活在盐度11~41‰水域,最适水温22~28℃,18℃以下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失去平衡。可进行网箱养殖。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 [1](2)赤点石斑鱼背鳍Ⅺ,16条,背鳍基底具一黑斑,体棕褐色,头、体、奇鳍有许多橙黄色斑(浸制标本变白色)。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龄性成熟,体长231~295毫米时,从雌性转变为雄性。大部分6龄鱼(个别为5龄鱼)体长340~400毫米,绝对生殖力为10万~25万粒,产卵期为5~9月,盛期为5~6月。肉鲜美,可供出口,是名贵鱼类,现已进行人工繁殖,是网箱及浅海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1](3)青石斑鱼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第3与第4带间隔最宽;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鱼先性成熟,体长250~400毫米时性逆转,雄鱼6龄(个别5龄)全部性成熟。绝对生殖力为8万~25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7月,20℃开始产卵,22~24℃盛期,产浮性卵。水温22~25℃,需23~30小时孵出仔鱼。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活鱼大量销往香港及澳门。为中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可以用网箱养殖。分布于中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日本。 [1]石斑鱼(4)斜带石斑鱼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1]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万粒。 [1]营养价值播报编辑清蒸翡翠石斑鱼石斑鱼中以青石斑鱼蛋白含量最高,比大黄鱼的蛋白含量都高,其次是棕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的蛋白含量与中国花鲈、大菱鲆相近,而鞍带石斑鱼和美洲黑石斑鱼与真鲷的蛋白含量接近,相 对 比 较 低,约 为66%(干重计),但脂肪含量却比大菱鲆高10多倍。除鞍带和美洲黑石斑鱼脂肪含量明显较高外,其他几种石斑鱼的脂肪含量与真鲷相近,略高于大黄鱼和大菱鲆。石斑鱼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均超过37%,跟FAO /WTO所建议的理想蛋白模式比 较,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较高。通常产品的EAAI越高营养价值也越高,点带石斑鱼EAAI为103,棕点石斑鱼的EAAI为90.19,鞍带石斑鱼EAAI为95.87,说明石斑鱼是质量较好的蛋白质源。另外,石斑鱼的鲜味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丙 氨 酸Ala)含量也十分丰富,这说明了石斑鱼味道比较鲜美。石斑鱼脂肪含量比其他海水鱼类略高,但脂质均为优质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8% ~88%,其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石斑鱼是味道鲜美、高蛋白、高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组成均衡的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优质海水鱼类。矿物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参与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和化学反应等。点带石斑鱼的常量元素含量均略高于其他几种石斑鱼,其中钾(K)含量最高,其次为钠(Na)、镁(Mg)、钙(Ca)、磷(P);微量元素中,棕点石斑鱼锌(Zn)含量最高,其次为美洲黑石斑鱼。锌有“生命的火花塞”之称,能促进大脑蛋白合成,帮助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同时也是人体内数十种酶的主要成分,动物性食品中富含的锌在人体内较易消化吸收,因此其被视为锌的良好来源。点带石斑鱼和美洲黑石斑鱼的Fe含量是几种石斑鱼中最高的。人体内的矿物元素主要来源于食物,与其他养殖鱼类相比,石斑鱼所含营养种类更为全面且含量丰富,特别是铁和锌的含量。研究显示,营养性铁缺乏和锌缺乏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营养素缺乏问题,因此含有丰富磷、钠、镁、锌和铁等元素的石斑鱼肌肉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体特别是孩童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保鲜研究现状播报编辑石斑鱼由于其营养丰富,极易氧化酸败、受细菌污染、货架期较短、无法满足长时间保存的需求,因此如何抑制鱼体中微生物的生长和脂肪氧化,保存石斑鱼肉的新鲜度一直是此类海水鱼研究的热点。目前石斑鱼的保鲜主要是采用低温冷藏、冷海水保鲜、微冻保鲜、气调或真空保鲜、复合保鲜剂等,一些新兴的保鲜技术如辐照保鲜、超高压保鲜技术、臭氧保鲜、栅栏技术、无冰保鲜、超冷保鲜、微生物保鲜等在鲫鱼、鲤鱼、牡蛎、大马哈鱼等水产品有所应用外,在石斑鱼保鲜及加工中研究很少。石斑鱼低温保鲜方法:低温保鲜技术是水产品发展最早、研究最深、应用最广泛的保鲜技术,主要包括冷藏保鲜、冷海水保鲜、冰温保鲜、微冻保鲜、冻藏保鲜等。除活鱼运输外,石斑鱼保鲜常规的方法即是低温保鲜。低温保鲜技术对石斑鱼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具有高效的抑制作用,能保持石斑鱼的鲜度和品质,从而延长保质期。石斑鱼气调/真空保鲜技术:气调保鲜技术是一种在适宜的低温下,通过在包装袋中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气体,降低氧气的含量,达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降低食品中化学反应的速度,延长产品保鲜期的技术。因其在鱼类保鲜运用中效果很好而被评为最有效的保鲜技术。气调保鲜通常与低温技术组合使用能获得更好的保鲜效果。徐泽智等研究发现采用CO2气调的方法,能使冰鲜石斑鱼的保鲜期比常规保鲜延长2倍左右。石斑鱼复合保鲜剂保鲜技术:近年来,食品品质、安全和保质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天然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食性复合膜对水产品进行保鲜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于林等研究出了一种茶多酚改性后的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膜,并以此在4 °C冷藏条件下对斜带石斑鱼进行保鲜处理,发现茶多酚改性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膜有效地延缓了处理组斜带石斑鱼的腐败变质,其保鲜效果突出;Wu等采用壳聚糖-明胶可食膜对鲜鱼片的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复合膜可以明显延长鱼肉的货架期。朱军莉等对壳聚糖涂膜处理后真空包装的青石斑鱼片在4 °C贮藏过程中的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冷藏过程中1%和2%壳聚糖处理能有效延缓细菌增长,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延长青石斑鱼片货架期6d,其中1%壳聚糖保鲜效果最为理想。加工研究现状播报编辑冻石斑鱼加工技术目前,石斑鱼除了鲜活销为主,其次便是以冷冻加工为主,市场上主要有冻石斑鱼、冻石斑鱼片,品种比较单一。刘西磊研究了一种冷冻石斑鱼的加工工艺,其特点是从原料到成品能实现产业化生产,产品加工过程一直在低温环境下,且去鳞去内脏以及速冻渡冰衣的工艺能更有效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了保鲜期。而对于石斑鱼冷冻过程肌肉品质的劣变及控制,冻结的方式和速度对品质的影响,冷冻过程鱼肉的蛋白和脂质氧化等的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为了提高冻石斑鱼产品的品质,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石斑鱼调理食品加工技术鱼类调理食品是新兴方便食品,能满足现代消费者对鱼类食材的要求,即方便、营养、优 质、卫生、种类丰富多样。石斑鱼作为一种肉质鲜美又高营养价值的食物,以其开发的调理食品是能够获得消费者亲睐的。王可健研发出一种刺玫果风味石斑鱼罐头,即将石斑鱼鱼块用中药材蕨麻、箭刀草、刺五煎煮的药汁调味之后蒸熟,然后用刺玫果粉和调料进行调和,风干至鱼块水分含量为35%左右,进行装罐灭菌。该产品充分利用石斑鱼、刺玫果的营养价值,营养美味。张庆玉等发明了一种酸菜石斑鱼滑,即以冷冻石斑鱼片、酸菜、鲜蛋清、猪肥膘等为原料,经特殊加工工艺制成酸菜石斑鱼滑产品,将四川酸菜与石斑鱼片进行完美结合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配方化、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营养丰富的石斑鱼预制调理食品。石斑鱼多肽制备技术保健功能食品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石斑鱼营养丰富,而石斑鱼在加工过程也产生大量的加工副产物,这些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和脂质及各种功能活性物 质,适合用来开发各种功能多肽。段宙位等以冰鲜小石斑鱼的鱼肉为原料,建立了酶解制备多肽的工艺:酶解温度55 °C、酶解pH9、酶用量5000 U /g、底物质量浓度8 g /100 mL、酶解时间5h,研究表明该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Hema等研究从点带石斑鱼皮中提取鱼皮胶原蛋白肽的生产工艺技术。石斑鱼鱼皮中胶原蛋白的含量较其他鱼类丰富,这可能与其生活习性有关,国内外关于鱼肉肽的提取制备及其活性研究不少,但主要是鳕鱼、鲐鲅鱼、淡水鱼的鱼肉肽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但有关石斑鱼肉多肽的制备和功能活性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所以利用石斑鱼加工副产物开发功能性多肽的技术仍待进一步研发。石斑鱼品质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由于普通冻鱼的风味价值低于冰鲜鱼,使得冰鲜鱼的价格要明显比同类的冻鱼高。但是仅凭肉眼是很难从外观来区分解冻后的鱼和冰鲜鱼的差别。因此一些企业通常将冻鱼作为冰鲜鱼销售以谋取高额的利润,这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为有效鉴别冰鲜和解冻石斑鱼规范市场秩序,蔡婷等利用阻抗随频率的变化特点,研究出一种高效鉴别方法,该方法采用伏安法测定鱼体的阻抗相对变化值(Q),通过对比冰鲜和解冻石斑鱼Q值,依据冰鲜鱼的Q值明显比解冻鱼大的特点,若Q值> 20%则为冰鲜石斑鱼,反之则为解冻鱼。食物营养成分播报编辑食物名称石斑鱼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能量92 千卡蛋白质19.4 g脂肪1 g胆固醇37 mg饱和脂肪酸0.2 g多不饱和脂肪酸0.2 g单不饱和脂肪酸0.3 g叶酸9 μg钠53 mg镁31 mg磷162 mg钾483 mg钙27 mg铁0.9 mg锌0.48 mg维生素A43 μg维生素B1(硫胺素)0.07 mg烟酸(烟酰胺)0.31 mg维生素B60.3 mg维生素B120.6 μg展开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石斑鱼怎么选,如何吃?常见石斑鱼大全 - 知乎
石斑鱼怎么选,如何吃?常见石斑鱼大全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石斑鱼怎么选,如何吃?常见石斑鱼大全虎晨看大千世界在海洋中有这么一类鱼被统称为石斑鱼,已有记录的近100多种,其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北部湾及南沙群岛广泛分布着其中的10属67种。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石斑鱼大家族中有的周身色彩艳丽斑点貌若天仙,有的色温性和静若处子,更有的形怪色异,凶狠残暴。同一个名称不同的性情,不同的相貌却又都是美味的至臻。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是硬骨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类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水海域。 这种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口感至臻。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今天易哥带大家盘点下这些年那些最受欢迎的石斑鱼。东星斑 东星斑也称七星斑或豹纹鳃棘鲈,原产于中国东沙群岛,生性凶残贪吃,喜欢清晨及午后觅食,幼鱼喜欢吃龙虾而成鱼则以珊瑚鱼为主,有时也吃同类的幼鱼。东星斑主要分布在非洲、日本、澳洲、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及中国。这种鱼鳃盖骨有三个扁平棘,胸鳍宽大,头部、体侧及鳍散布着淡蓝色小斑点,体呈橘红色至红褐色有时也带黑色小斑点,吻圆钝而口裂很大。 东星斑得名源于在中国东沙群岛的星斑,其外形和色彩与一般的石斑鱼不同,颜色缤纷,美丽诱人。其鱼味淡中含鲜,肉质嫩滑洁白,深受美食家的喜爱,全年可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经常用珊瑚斑冒充东星斑,两种鱼粗看相似,但细看珊瑚斑体色要比东星斑深,斑点也较为大,肉质正宗的的东星斑要差,因此其价格也较低。花尾龙趸 花尾龙趸也叫龙胆石斑,其实龙趸也是个统称,它们的共同点是体型巨大并且鱼鳞被鱼皮所覆盖。全年可上市,它是鮨科类最大体型的暖水性鱼种,原产地在澳洲,现在也广泛分布于非洲、印度泰国、越南、印尼、菲律宾,中国的台湾及香港地区。 龙趸石斑生性凶猛领地意识非常强,甚至以小型鲨鱼及海龟为食,除此之外它还以龙虾、蟹类、鯆鱼为食。由于经常独自生活在深水海域的珊瑚区及沟壑中,因此肉质结实皮层丰厚坚韧,成鱼最大可长至2.7米体重可达半吨。其巨大的体型也被成为“斑王”也是昆士兰海洋生物的代表。 鱼不可貌相,这种鱼鱼鳍大而锋利,体侧呈七条横斑,鱼皮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同时由于其以龙虾蟹类为食间接摄取了虾青素是天然的胞外抗氧化剂,因此长相丑陋的它也被誉为“美容护肤之鱼”。老鼠斑 老鼠斑也叫苏鼠,是原产于东西沙群岛的暖水性鱼种,现在分布于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澳洲、印度、及中国台湾地区。它们是昼伏夜出的鱼类,觅食时会利用进化后的长嘴啄食缝隙里的鱼贝,比一般的石斑鱼“善良”,体长最大可达70cm一般为20-30cm,可人工繁殖,但其生长速度很慢,容易夭折,因此市面以野生为主。 老鼠斑上市期主要集中在6-8月,其肥美肉软,鱼油丰厚且鱼味浓香,在全世界老鼠斑仅一属一种,在石斑鱼大家族中“鱼口”凋零较为稀有,因此在各大饭店中也被当做顶级海鲜食材。蓝星 蓝星也称蓝点鳃棘鲈,来自于中国西沙群岛,主要分布于越南、红海、东非、澳洲和日本。与东星斑觅食规律相似,但是在马达加斯加的蓝星一般是在晚上觅食,体长可达60cm。该鱼体长且呈椭圆形,体色呈暗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都布有蓝色大而浑圆的斑点。胸部有一大片淡蓝色区域。 蓝星斑鱼味清淡,肉质滑嫩细致,外皮比东星斑厚,有时也被叫做西星,一般主要上市季节为5-8月。豹斑 豹斑有时也被叫做星斑,原产于西沙群岛和菲律宾,主要分布在东非、日本、澳洲、中国、菲律宾。该鱼生性凶猛,繁殖期会做短距离洄游,主要上市期为3-10月。 成鱼体长一般为1.25m,体重24公斤。其胸鳍红色,头、身及鳍布满细小蓝点。主要分为两种颜色,有五条黑色横带,体延长而壮硕。 星斑皮薄带胶质,肉质洁白结实滑嫩食味颇佳。这种鱼身存霸气,又皇帝斑的美誉,业内也称其为“大豹斑”简称杂斑。另外竹星、泰星斑都属于星斑系列产量不多。红瓜子斑 红瓜子斑也叫红九棘、尾纹九刺鮨,来自于印尼和菲律宾,其次在日本、澳洲、非洲、印度、缅甸、泰国、中国也有分布。这种鱼同样生性凶猛有弱肉强食相互蚕食的特性,喜欢独居。红瓜子斑属于雌雄同体,可按成长转换性别,首次性成熟为雌性,次年转换为雄性,最大体长可达57cm。红瓜子斑身呈红色,有时覆盖着斑点,尾部有V字形白色条纹。 其肉质洁白,结实且滑嫩,鱼味浓厚和老鼠斑相似,体型整体丰满,鱼腹和鱼背的线条分明,活像一颗瓜子。燕尾斑 燕尾斑也叫侧牙鲈,原产地是菲律宾或越南,在斐济岛、印度洋、斯里兰卡、南非、柬埔寨、中国等地也有分布。它们喜欢白天在礁石区域游荡,也是雌雄同体,外形与东星斑相像,区别是其尾鳍呈弯月或燕尾形。燕尾斑喜欢栖息在岩礁,所以无法用渔网大量捕捞,产量有限,再加上从海上捕捞后见光即死,所以渔民捕捞后会饲养一段时间,待它适应光线后才敢放入暂养池,现在市面上的多为养殖产品。红斑 红斑也叫赤点石斑鱼,主产于中国,喜欢单独生活,每年夏季开始大量繁殖,成鱼体长一般为20-30cm,最长可达50cm。 香港地区在20世纪80-90年代原也有红斑,但后来由于海水污染和捕捞过度,现在已是一鱼难求。红斑肉质鲜美滑嫩,肉质丰厚,含有浓厚丰富胶质,风味口感盛佳。选购红斑区分养殖和野生较难,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其外观颜色,野生色泽鲜明,鱼鳞闪烁,养殖红斑鱼皮略带黝黑。芝麻斑 芝麻斑也叫宝石石斑鱼、流氓格仔,是暖温性中下层鱼类,生性凶残但极为机警,以肉食为主,饥饿时会互相残杀,也是雌雄同体,成语一般体长为25-30cm。这种鱼头、鱼身和鳍都呈褐色。鱼体呈纺锤形,体侧斑点大于瞳孔。 芝麻斑一般在5-8月集中上市,而且经常与黄石钉混淆。最大的区别是芝麻斑身体会布满明显斑点,而石钉的斑点并不明显。红钉 红钉也叫黑边石斑鱼,主要分布在东非、日本、韩国、澳洲及中国。属于肉食性鱼类,喜欢躲在石头后边捕猎,也是雌雄同体,在20世纪80年代其成鱼体长一般为40cm,而如今只有16cm。这种鱼体侧有8-10条横纹,口大眼小吻长,全身有殷红、浅红相间的横带。 其肉质爽滑,但嫩滑程度不及东星斑,较小肉薄。主要上市期为每年的3-7月。老虎斑 老虎斑也叫棕点石斑鱼,学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英文名:Tiger Grouper。老虎斑主要分布在马来、 日本、澳洲、 非洲、 中国,为暖水性鱼类,生性凶猛多疑,一般不会轻易外出捕食,一旦捕食后会迅速游回到隐蔽处。另外老虎斑很挑食,当食物不合口味后,会将其吐出。一般成鱼体长为50cm最长可达1.2m,寿命可达40年。 这种鱼眼小口大,头部及体侧散布许多不规则褐色斑。整体呈长椭圆形,尾鳍有黑色鞍状斑,同时有五块不规则深褐色斑纹排列。老虎斑近年来渔获体积也在不断减小。其头大骨多,皮厚又韧,入口比一般的石斑口感粗糙,但是养殖的石斑鱼口感上有很大的改善。杉斑 杉斑也叫纹波石斑鱼、清水石斑鱼,主要分布在东非、大溪地、日本和澳洲,是珊瑚礁常见的鱼类,喜欢在23-29℃的海水中生活,也是雌雄同体。每到繁殖期,杉斑会从不同区域的珊瑚礁做长距离的洄游聚集。杉斑乍看略像老虎斑,只是皮上斑块不同,颜色深浅各异,另外二者最大的区分是老虎斑眼睛长在头顶,杉斑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最大体长可达35cm,体重6-7斤。 杉斑是渔民眼中物美价廉的斑类,好吃又划算。其肉厚鲜甜,骨少爽脆有嚼劲味道很鲜。海青斑 海青斑也叫点带石斑鱼,主要产于非洲、日本、澳洲和西太平洋。是一种珊瑚鱼,性情活跃且摄食量大,有多次产卵的特性。该鱼身上隐有5条云纹的深色斜带,最后一条在尾柄上。 海青斑养殖和野生区分以色泽最为明显,前者色泽柔和,鱼身有自然感,野生鱼眼为青色。乌丝斑 乌丝斑也叫横纹九棘鲈,分布非常广泛,背鳍与一般的斑类有区别,身有多条斑纹,看似油斑,但条纹多于油斑,据了解盛产于南中国海七洋州附近。 乌丝斑名字有斑但是其外表与斑类并不相似,除了高耸的背鳍,深咖色的外表,血色的嘴唇外,倒与冧蚌相似。所谓乌丝是指其色泽。主要上市期为3-10月。油斑 油斑也称褐带石斑鱼,主要产自日本沿海,生性凶残一般在早晨或傍晚外出觅食。油斑体侧有6条暗棕色斑带,体呈浅褐色。在日本相扑选手很爱吃油斑的火锅。在日本和韩国其作为高级食材,价格要比青斑高出3-4倍。 油斑之所以被冠以“油”是因为养在渔港总是不停的游弋,从鱼缸观赏全身油润捞出后更是光可鉴人。花鬼斑 花鬼斑也叫玛拉巴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Malabaricus,英文名:Spotted Grouper。花鬼斑主要产自日本、澳洲、非洲和红海生性凶残且贪吃,经常栖息在洞穴中,属于雌雄同体,最大体长可达2.34m。但是有些花鬼斑品种的鱼体呈团圆而侧略扁。 花鬼斑也俗称青鬼,20世纪80年代的青鬼斑比较大,颜色也靓丽许多。青斑和花鬼斑相似,差异在于花鬼斑有白色白点,而青斑没有。花头梅 花头梅也叫六角石斑鱼,是暖水高层鱼类,若水温降至18℃就会失去食欲,该鱼会自相残杀一般夜间觅食,也是雌雄同体。 花头梅口味一般,肉质粗糙硬实,不够滑嫩。因此在选购时应该多挑选体形肥胖的。花英斑 花英斑也叫带帽石斑,主要产自中国、日本、澳洲,属于较小型的石斑鱼,全年均产,但是以春夏季较多。其口大眼小,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有两条暗色带,尾鳍圆形,全身布满不规则玳瑁似的斑点或网状图案。因为斑间隔之狭窄成网状图案,因此也叫花英,另外花头梅与花英斑相似但是身上的斑块不同。梭罗斑 梭罗斑也叫纵带石斑条板或宽版鮨,实际上也属于杂斑类,包括纵带石斑、宽带石斑和小纹石斑。都属于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他们对水温要求较高,不能生活在15℃以下的环境中。最大体长可达2.7m,口大眼小吻长,鱼体呈椭圆形并且粗壮,有两条灰色纵带边褐色且鳍与尾上有不规则暗褐色斑,体侧有5条绿色和灰色相间的纵带。 市面上常见的两种梭罗斑,一种外表布满浅红色的幼细星点,与芝麻斑相似,只是鱼头至尾部多了3条窄身的灰白色纹,鱼身流线优美;另一种外表褐白色相间,鱼纹鲜明,鱼体略肥。至于为何叫梭罗斑,主要因为两色间的坑纹与一种梭罗鱼相似,但确是一种斑类,故称其为梭罗斑。梭罗斑鱼肉雪白,鲜甜清香,鱼皮富含胶质,略带粘却非常可口。 易网聚鲜 http://www.ewfresh.com 优质东星斑线上、APP同步有售想体验凶残过后的美味?欢迎新老客户关注和选购。发布于 2019-11-20 09:54海洋生物渔业鱼类赞同 1739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科普|这儿有关于石斑鱼的一切!_食用鱼
科普|这儿有关于石斑鱼的一切!_食用鱼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科普|这儿有关于石斑鱼的一切!
2019-06-25 06:00
来源:
冻品攻略
原标题:科普|这儿有关于石斑鱼的一切!
】
石斑鱼属于鲈形目,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多栖息在珊瑚礁和海底碎石的缝隙中,不作远距离洄游。石斑鱼体色多变,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
洁白的石斑鱼肉
市面上石斑鱼被视为名贵海产。 所谓名贵海产,一是数量稀少,第二就是难以捕获,第三必须肉质鲜美弹牙,富含营养。石斑鱼可以说是温带和热带海产中的天之骄子。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
市面上石斑鱼被视为名贵海产。 所谓名贵海产,一是数量稀少,第二就是难以捕获,第三必须肉质鲜美弹牙,富含营养。石斑鱼可以说是温带和热带海产中的天之骄子。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
因为石斑鱼经常捕食鱼、虾、蟹,就会同时摄取虾、蟹所富含的虾青素,对人类来说,石斑鱼就成为了含虾青素的食物,还有“美容护肤之鱼”的称号。
由于石斑鱼种类繁多,娇艳多姿,个个颜值秒杀其它鱼类,很容易让人看花眼,但还是可以用一些技巧去分辨的。首先我们来一张石斑鱼的全身特写照,看看他的真面目:
展开全文
石斑鱼鉴定虽然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哟~全球石斑鱼有16个属160余种,中国沿海分布9个属60余种,小编小试牛刀先教教大家怎么判断您的鱼是属于哪个属的吧。希望对您有用,也希望多多指教。
鉴别流程见画图:
首先,看尾巴。如果是月牙形而不是圆弧形或者截形的话就是Variola侧牙鲈属。该属只有两个种,尾鳍末端是白边的就是白边侧牙鲈Variolaalbimarginata,是黄边的就是侧牙鲈Variola louti。
排除掉Variola侧牙鲈属后,我们来数一数背鳍硬棘。若为7-8个,则是Plectropomus鳃棘鲈属,东星斑(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leopardus)就是这个属的哦~ 见下图:
如果背鳍硬棘是9个的话,就是Cephalopholis九棘鲈属或者Aethaloperca烟鲈属。由于烟鲈Aethalopercaroggaa是单属单种,长得下图这样,全身黑色,腹部有时有一道白斑,因此也很好辨认,若不是它,就是九棘鲈属啦。
如果背鳍硬棘是10-11个的话就比较复杂啦~它们有可能是Anyperodon光颚鲈属、Cromileptes驼背鲈属、Triso鸢鲙属、Hyporthodus下美鮨属或者Epinephelus石斑鱼属。好在前三个都是单属单种,看一下图片就很好辨认啦:
先来Anyperodonleocogrammicus白线光腭鲈,特点身体较长,头尾尖,身上有红色斑点,并且有纵向白色条纹贯穿全身:
接下来是Cromileptesaltivelis驼背鲈,也就是著名的老鼠斑,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特点是口较小,背部高隆,身上黑色小圆斑,长得很可爱,可以作为观赏鱼:
最后是Trisodermopterus鸢鲙,其特点是体型呈椭圆形,棕色或橄榄色,眼小,吻短,背鳍起始部位较前,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口:
Hyporthodus下美鮨属体型较高,体色多为深色,腹鳍一般在胸鳍的正下方或者前方,在中国沿海只分布有两个种类,分别是Hyporthodusseptemfasciatus七带石斑鱼
和Hyporthodusoctofasciatus八带石斑鱼:
如果以上情况都不是的话,那就是石斑鱼属的种类啦~石斑鱼属是石斑鱼科下面种类最为丰富的属,占全部种类的近三分之二。
Epinephelus adscensionis
岩石斑鱼
Rock hind
生活在岩礁附近,通常独居,主要吃螃蟹和鱼类生活。为底栖性鱼类,生活范围在1 - 120米深的水域。分布于西大西洋:美国马萨诸塞州和百慕大到墨西哥湾,加勒比和巴西南部。大西洋:阿森松岛和圣赫勒拿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和南非附近也可能有存在。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及游钓鱼,有雪卡鱼毒的纪录。
Epinephelus adscensionis
青铜石斑鱼
Rock hind
分布于东大西洋区的非洲西部海域,栖息深度20-200米,体长可达120公分,栖息在沙泥底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这是一个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以头足类、鱼类、甲壳类为食,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及游钓鱼。
Epinephelus akaara
赤点石斑鱼
Hong Kong grouper/Red-spotted Grouper
俗称:过鱼,石斑,红过鱼,红斑;
2006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为海洋十宝之一,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香港有活鱼作海鲜销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贵的。 由于鱼身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红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受欢迎的食用鱼。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台湾、东海、朝鲜及日本南部、印度、菲律宾等地。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产量甚丰。过度捕捞导致该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有人工赤点石斑鱼养殖。福建沿海为5~9月,5~6月为产卵盛期,香港和台湾则为4~7月。最大全长58.0 cm;常见全长 30.0 cm
Epinephelus albomarginatus
白缘石斑鱼
White-edged Rockcod
分布于西印度洋区,从莫桑比克 Quissico至南非东伦敦海域,栖息深度10-100米,体长可达100公分,栖息在岩礁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amblycephalus
镶点石斑鱼
Banded Grouper, Bighead Grouper
俗名:黑点格子、黑点格仔、石斑、过鱼、中沟
分布于西太平洋,从安达曼海延伸到日本南部、台湾、中国大陆、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阿拉弗拉海、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斐济群岛。
Epinephelus analogus
斑条石斑鱼
Spotted grouper, Rock Bass
斑条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美国加州南部至秘鲁海域,栖息深度可达50米,体长可达114公分,栖息在岩礁区,为底栖性鱼类,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Epinephelus andersoni
安氏石斑鱼
Brown-spotted Rockcod, Catface Rockcod
安氏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南非至莫桑比克海域,栖息深度可达50米,体长可达87公分,栖息在珊瑚礁、岩礁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Epinephelus areolatus
宝石石斑鱼
Areloate grouper
俗名:流氓格仔、糯米格、宝石斑鱼、过鱼、鲙、石斑
分布广泛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一带,西起红海、波斯湾、卡瓦祖鲁纳托(南非),东达斐济,北到日本,南至阿拉佛拉海域及北澳大利亚。近些年(2003)也有记载在汤加(南太平洋岛国)发现该品种,但在密克罗尼西亚(西太平洋岛群),玻里尼西亚(中太平洋的岛群)和西印度洋的岛屿似乎没有其踪迹。我国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岛均有分布。
Epinephelus awoara
青石斑鱼
Yellow Grouper
俗称:青斑、青鳍、泥斑、石斑鱼
为沿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及东海南部 ,尤以南海各地海域较多。
青石斑富含蛋白质以及钙、磷、铁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还含有多种氨基酸 ,因而味道特别鲜美,为上等海产名贵鱼类之一,其活鱼畅销于港、澳等地。人工养殖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发展较快。
Epinephelus bilobatus
白背石斑鱼
Twinspot grouper
俗名:点鳍石斑鱼
白背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澳大利亚海域,栖息深度4-50米,体长可达33公分,栖息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Epinephelus bleekeri
布氏石斑鱼
Duskytail grouper
俗名:石斑、过鱼、红斑、红点鲙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由波斯湾至印度尼西亚海域,向北延伸到台湾向南到达澳大利亚北部海岸。我国福建沿岸、台湾岛,澎湖有分布。最大体长 76 cm。具经济性之食用鱼,亦可人工养殖。一般渔法以拖网及一支钓捕获。清蒸食用佳。
Epinephelus bontoides
点列石斑鱼
Palemargin grouper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台湾、菲律宾、印尼、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栖息深度可达30米,体长可达30公分,栖息在沙石底质海域,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汶岛。中小型石斑鱼,不是经济性鱼种。偶以延绳钓或底拖网等捕获,产量极为稀少。
Epinephelus bruneus
褐石斑鱼
Longtooth grouper
俗名:土鱠、土沟龙、假油斑
褐石斑鱼分布区域狭窄,它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北至韩国、日本(范围可北至舳仓岛,37°50′N)、南至中国(香港、海南岛以及台湾沿岸)。 最大体长: 128 cm,一般体长: 60.0 cm,最大体重: 33.0 kg。是具经济性之食用鱼,亦可人工养殖。可以清蒸方式食用。褐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类似,为冷暖水性(适应水温5-32℃)礁栖鱼类,由于人工繁育尚未取得成功,目前鱼苗主要来源于野生捕捞,因此养殖产量不高。
Epinephelus caninus
犬牙石斑鱼
Dogtooth grouper
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葡萄牙至安哥拉海域,包括地中海,栖息深度30-200米,体长可达157公分。栖息在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chabaudi
查氏石斑鱼
Moustache Grouper
查氏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区,包括吉布提、肯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及印度西部海域,栖息深度9-300米,体长可达137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chlorostigma
网纹石斑鱼
Brownspotted grouper
俗名:密点石斑鱼
位于印度太平洋海域,西部从红海到夸祖鲁-纳塔尔(南非),向东(包括马达加斯加)延伸至西太平洋,向北延伸至日本,向南延伸至新喀里多尼亚。最大体长80cm。我国产于我国南海诸岛、海南岛、台湾、广东沿海等地。
Epinephelus cifuentesi
西福氏石斑鱼
Olive grouper
西福氏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太平洋区,包括加拉巴哥群岛、哥斯达黎加等海域,栖息深度40-120米,体长可达100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为高经济价值食用鱼。
Epinephelus clippertonensis
Clipperton Grouper
克利珀顿岛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中东太平洋区的克利珀顿岛等海域,栖息深度10-20米,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Epinephelus coeruleopunctatus
莹点石斑鱼蓝点石斑鱼
Whitespotted grouper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从非洲东部向南延伸至东伦敦(南非),向东延伸至汤加。红海海域分布情况未知,但出现于波斯湾与阿曼。台湾各地有产,尤于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 吃鱼与甲壳动物。在香港活鱼贩售。 最大全长76.0 cm
Epinephelus coioides
斜带石斑鱼
Orange-spotted grouper
斜带石斑鱼主要分布于红海,最远可南至德班(南非),东至帕劳群岛和斐济群岛,北至琉球群岛(日本),向南又可抵达阿拉弗拉海,向北到澳大利亚(兰德尔和Heemstra 1993)。它们也会从苏伊士运河迁移到地中海沿岸的东部地区。
已有实验性之人工养殖。清蒸食用佳。近两三年取代点带石斑鱼成为台湾、广东、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体色艳丽,市场价格高且稳定,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近几年来,菲律宾、台湾、香港和我国南方沿海养殖斜带石斑鱼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石斑鱼中的佼佼者。最大体长:120cm,最大体重:15.0kg。
Epinephelus corallicola
珊瑚石斑鱼/黑驳石斑鱼
Coral grouper
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发现于泰国、香港以及台湾。向东延伸至所罗门与马里亚纳群岛,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圣诞岛、密克罗尼西亚、巴布拉新几内亚以及帕劳,向南延伸至澳大利亚北部。最大全长49.0cm
Epinephelus costae
棕线石斑鱼
Goldblotch Grouper, Golden Grouper
棕线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栖息深度可达200米,体长可达140公分,生活在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甲壳类、鱼类、软体动物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cyanopodus
细点石斑鱼/蓝鳍石斑鱼
Speckled blue grouper
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从日本南部到昆士兰(澳大利亚)南部、泰国湾,向东延伸至斐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除马里亚纳群岛外)以及汤加。台湾产于南部、东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具经济性之食用鱼,亦常被展示于水族馆中。在晚上可轻易被垂钓者捕获。主要吃栖息于砂中的鱼类与甲壳动物例如蛇鳗与箱螃蟹。在香港有活鱼贩售。最大全长122 cm;最大体重: 17.3 kg
Epinephelus daemelii
斜带石斑鱼
Saddletail grouper
别名:红花、红点虎麻、红斑、青斑Black Rockcod, Orangespotted rockcod;
斜带石斑鱼主要分布于红海,最远可南至德班(南非),东至帕劳群岛和斐济群岛,北至琉球群岛(日本),向南又可抵达阿拉弗拉海,向北到澳大利亚(兰德尔和Heemstra 1993)。它们也会从苏伊士运河迁移到地中海沿岸的东部地区。
具经济性之食用鱼,已有实验性之人工养殖。清蒸食用佳。近年取代点带石斑鱼成为台湾、广东、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体色艳丽,市场价格高且稳定,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近几年来,菲律宾、台湾、香港和我国南方沿海养殖斜带石斑鱼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石斑鱼中的佼佼者。最大体长:120cm,最大体重:15.0kg,最大年龄: 22 年
Epinephelus diacanthus
双棘石斑鱼
Spinycheek grouper
双棘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区,从阿曼湾至印度马德拉斯、斯里兰卡海域,栖息深度10-300米,体长可达55公分,生活在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体呈淡棕灰色,常覆盖宽于间距的5条深色垂向条带,其中四条出现在背鳍下部,第五条(最模糊)在尾柄;头、体腹缘常呈现粉红色或红色;深色上颌纹隐约延伸至前鳃盖骨下缘;鳍呈土灰色,无斑点。
Epinephelus drummondhayi
德氏石斑鱼
Calico grouper
分布于西大西洋:百慕达及美国海岸从北卡罗莱纳州的佛罗里达群岛,并在墨西哥北部和东部海湾。从古巴和巴哈马。德氏石斑鱼于近海的岩石底部,最常见的60至120米。
Epinephelus epistictus
小点石斑鱼
Dotted grouper
俗名:小纹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从南非、红海向东延伸至巴布拉新几内亚,向北延伸至日本南部,向南延伸至卡奔塔尼亚湾以及澳大利亚西北部。
Epinephelus erythrurus
红棕石斑鱼
Cloudy grouper
是印度洋-西太平洋种类,分布范围从巴基斯坦到印度,其中包括了拉克代夫群岛(印度)和斯里兰卡,较大的东印度群岛以及泰国湾。
红棕石斑鱼是珊瑚礁鱼类,其栖息在河口或海湾,底质为泥质或者沙质的海区。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一般体长达到16.3cm时,可在鱼体内发现有成熟的卵细胞。最大体长43cm
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
斑带石斑鱼/带点石斑鱼
Rock grouper
斑带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俗名拟青石斑鱼,栖息深度可达20米,体长可达30公分。分布于西太平洋区,从日本南部至婆罗洲沙劳越海域,栖息在珊瑚礁区,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fasciatus
赤石斑鱼
Redbarred rockcod
别名:黑边石斑鱼、横带石斑鱼、红斑、红鹭鸶、关公鲙;
肉质鲜美,具高价值经济鱼类,适合清蒸或煮清汤皆可。分布印度洋~西太平洋区,西部从红海延伸到艾尔弗雷德(南非),贯穿太平洋的西部和中部,是分布最广的石斑鱼之一。主要栖息于水深4-160公尺处之泻湖、内湾区及沿岸礁石区或石礫区海域。以螃蟹、蝦子及小鱼为食。一般渔法以一支钓、鱼枪或流刺网捕获。最大全长40.0 cm ,常见长度 22.0 cm,最大体重: 2.0 kg。
Epinephelus faveatus
巢斑石斑鱼
Barred-chest GrouperIndian Grouper
巢斑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印度洋区,包括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印尼南部海域,栖息深度1-30米,体长可达32公分,生活在水浅的珊瑚礁、岩礁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flavocaeruleus
黄鳍石斑鱼
Yellowedge grouper
成鱼有黄色的鳍。小的稚鱼大约一半蓝色又一半的黄色.发现于印度洋海域,从亚丁湾南部到艾尔弗雷德港(南非),向东延伸至苏门塔纳(印度尼西亚),包括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岛屿。红海以及波斯湾分布情况未知。
[]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沿非洲东岸到莫桑比克,向东延伸至萨摩亚及菲尼克斯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等。台湾南部、西部、东北部及澎湖有产。
属于暖水性近岸及珊瑚礁鱼类,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珊瑚礁、潟湖,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养殖鱼及观赏鱼,有雪卡鱼毒的报告。最大全长120 cm; 常见全长 50.0 cm
Epinephelus gabriellae
阿曼石斑鱼
Multispotted Grouper
阿曼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次级保育类动物,分布于西印度洋区,从阿曼至索马里海域,栖息深度6-88米,体长可达52公分,生活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goreensis
西非石斑鱼
Dungat Grouper
别名:Redbanded Grouper、Grouper、颌斑石斑鱼、颌斑石斑鱼、頜斑石斑魚
西非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毛里塔尼亚至安哥拉南部海域,栖息深度80-300米,体长可达140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guttatus
红点石斑鱼
Red hind
体长可达76厘米,分布于西大西洋区,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至巴西海域,栖息深度2-100米,生活在水浅的珊瑚礁、岩石底部,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甲壳类、鱼类、章鱼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游钓鱼及观赏鱼。红点石斑鱼寿命17岁。红点石斑鱼平均长度40厘米,最大长度76厘米,最大重量8.3公斤。
Epinephelus heniochus
颊条石斑鱼/三线石斑鱼
Bridled Grouper
为热带西太平洋种,分布范围从印度尼西亚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包括有菲律宾、泰国湾、越南、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新不列颠岛。往北在日本和韩国也有分布。栖息深度40-235米,体长可达35公分,生活在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hexagonatus
六角石斑鱼
Hexagon Grouper
别名:六角格仔、石斑、花点格、鲈狸、Honeycomb Grouper, Star-spotted Grouper
主要栖息于沿岸独立珊瑚礁区水域。以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食。为美味的食用鱼,适合各种烹调方式。由于产量丰,是鱼市场常见之鱼种。该物种的典型产地在塔希提岛。
Epinephelus howlandi
荷氏石斑鱼/斑吻石斑鱼
Blacksaddle Grouper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从琉球群岛至萨摩亚群岛海域,栖息深度1-37米,体长可达55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岩石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及观赏鱼。
Epinephelus indistinctus
索马里石斑鱼
Somali Grouper
索马里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的索马里海域,栖息深度70-80米,体长可达80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Epinephelus irroratus
大棘石斑鱼
Marquesan Grouper
大棘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海域,栖息深度可达50米,体长可达34公分,生活在珊瑚礁,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itajara
伊氏石斑鱼
Atlantic goliath grouper
一种大型的咸水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伊氏石斑鱼可以达到极大的体型,身长可以达到2.5米、重达363公斤。主要栖息在热带浅水区的珊瑚及人工礁间,以甲壳类、其他鱼类、章鱼及幼海龟为食。
Epinephelus labriformis
加州石斑鱼/白点石斑鱼
Starry Grouper
加州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太平洋区,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至秘鲁海域,栖息深度5-30米,体长可达60公分,生活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单独活动,属肉食性,以鱼类为食,繁殖期在夏季,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龙胆石斑鱼/鞍带石斑鱼
Queensland groper
俗名:宽额鲈,龙趸,过鱼、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
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故也被称为“斑王”。
鞍带石斑鱼被认为是澳洲昆士兰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海域,西起非洲东岸阿果亚湾(南非),东至皮特克恩岛,包括及其罕至的夏威夷群岛(美国)与密克罗尼西亚,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台湾东北部海域有产。 标准体长145~1310mm,最大全长270cm,常见全长190cm 。
近几年,中国的广东、福建、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相继开展鞍带石斑鱼人工养殖,并取得良好的养殖效益。但目前中国鞍带石斑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仍处于试验阶段,虽有部分企业在人工繁育技术上有所突破,但生产技术尚未成熟,苗种培育生产效果不稳定,从而制约了鞍带石斑鱼养殖的发展。
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纵带石斑鱼
Striped grouper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从红海、波斯湾一带,延伸至澳大利亚西北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幼鱼呈灰紫色或棕灰色,沿腹侧渐变呈白色;覆盖两条黑色边缘的白色纵带,上方纵带从眼眶上部延伸至背鳍后部,下方纵带从眼眶下部延伸至尾鳍下部;背鳍与尾鳍覆盖黑色斑点和条带;成鱼白色纵带消失,其深色边缘分裂为短线与斑点;较大成鱼的头部与体部均呈灰色。最大体长157 cm SL ;常见全长70.0 cm TL;最大体重: 58.6 kg
Epinephelus longispini
长棘石斑鱼
Longspine Grouper
别名:鲑点石斑鱼、长棘石斑鱼、Spotted Grouper、Streaky Spot Rockcod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从肯尼亚,绕过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到达南非(32°S),向东延伸至班达海域东部的瓦图贝拉群岛一带。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石区,有时也可在沙质底部发现。属肉食性,以螃蟹、乌贼、鱼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主要吃甲壳动物, 尤其以螃蟹与口足目甲壳类为食。可被用于中药材。最大全长55.0 cm;最大体重: 2.7 kg
Epinephelus macrospilos
大斑石斑鱼
Snubnose Grouper
大斑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从肯亚南部至南非纳塔尔,东至马克萨斯群岛海域,栖息深度1-30米,体长可达51公分,栖息在潟湖、临海礁石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螃蟹、乌贼、鱼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maculatus
花点石斑鱼
Highfin Grouper
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恒春等海域,栖息深度2-100米,体长可达60.5公分,稚鱼生活在水浅的珊瑚碎石区,成鱼生活在临海礁石、珊瑚礁,属肉食性,以甲壳类、鱼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观赏鱼,有雪卡鱼毒的报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南亚。
Epinephelus magniscuttis
星点石斑鱼
Speckled Grouper
星点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南非、留尼旺、菲律宾、澳洲、新爱尔兰、新喀里多尼亚、斐济、汤加等海域,栖息深度50-300米,最大体重:50公斤,体长可达150公分(雄鱼),栖息在深水珊瑚礁,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malabaricus
点带石斑鱼
Malabar grouper
俗名:似鲑石斑鱼、玛拉巴石斑鱼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红海、非洲东部延伸至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斯里兰卡再到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以及日本北部。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最大全长150 cm ;常见全长100 cm;最大报道体重150 kg。点带石斑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是我们具有较高经济性价值的食用鱼,为台湾西南部的重要养殖鱼之一。
Epinephelus marginatus
乌鳍石斑鱼/东大西洋石斑鱼
Dusky grouper
已被IUCN列为濒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东大西洋区,从法国比斯开湾至南非、西南大西洋区,包括巴西、乌拉圭、阿根廷、西印度洋区,包括马达加斯加南部、莫桑比克、留尼旺海域,栖息深度8-300米,体长可达150公分,栖息在岩石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螃蟹、章鱼、鱼类等为食,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及游钓鱼。
Epinephelus melanostigma
黑点石斑鱼
One-blotch grouper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夸祖鲁-纳塔尔省(南非共和国)延伸至毛里求斯以及太平洋中部。红海及波斯湾分布情况未知。最大全长35.0 cm;常见全长25.0 cm。食用鱼,肉质味道相当甜美,适合煮汤。由于该鱼种体型小,为稀有种, 具较小或没有商业重要性。
Epinephelus merra
蜂巢石斑魚
One-blotch grouper
俗名:网纹石斑鱼、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石斑、过鱼 、花石斑等。
印度太平洋海域分布最广、最常见的小型石斑鱼之一,东西分布从南非到皮特科恩岛除中东、印度延岸和夏威夷群岛;向北延伸至日本南部,向南到达豪勋爵岛。广东,海南,台湾,广西,福建。沿海常见之鱼种,产量丰富,亦是水族馆展示的鱼种。一般捕获之鱼种皆小型,故以煮汤食之较宜。 一般渔法以手钓、鱼枪、鱼笼捕获。
Epinephelus miliaris
网鳍石斑鱼
Netfin grouper
俗名:网鳍石斑鱼、黑石斑鱼、网带石斑鱼;
网鳍石斑鱼是印度-中太平洋种类,分布范围从东非(除去红海和波斯湾)到吉尔伯特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向北分布到琉球群岛(日本)。最大长度:43.0厘米。
Epinephelus morio
黑缘石斑鱼
Red grouper
头部与身体红黑色的褐色的颜色, 颜色变化成粉红或下面淡红的。 鳃盖有作为最大的 3根平坦的棘,一个中央的,腹鳍短于胸鳍,棘间膜不呈锯齿状的。分布于西大西洋区,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至巴西南部海域,栖息深度5-330米,体长可达125公分,栖息在岩石、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无脊椎动物等为食,会性转变,先雌后雄,可做为食用鱼、游钓鱼及观赏鱼。
Epinephelus morrhua
弧纹石斑鱼
Comet Grouper
别称:吊桥石斑鱼、弓斑石斑鱼、Banded-cheek Reef-cod, Contour Rockcod
本鱼分布从红海和西印度洋至大西洋中部,中国地区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沿岸。栖地较深,非重要的食用鱼,肉味平庸,头部宜煮沙锅鱼头或清汤,富含胶质。
Epinephelus multinotatus
蓝棕石斑鱼
White-blotched grouper
又称淡点石斑鱼、淡點石斑魚、白斑石斑魚,分布于印度洋区,从波斯湾至莫桑比克南部,东至西澳大利亚海域,栖息深度1-100米,体长可达100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体高较高,体侧具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白色斑。尾鳍后缘内弯。
Epinephelus nigritus
浅黑石斑鱼
Warsaw grouper
栖息深度可达30公尺,体长可达49公分,一般栖息於淤塞礁区浅水域,有时亦发现於河口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主要以鱼类及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分布於西大西洋: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墨西哥湾,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里约热内卢。 现已被IUCN评为「极危」。最大长度:230公分。最大体重:198.1千克。
Epinephelus niveatus
雪花石斑鱼
Seabass
西大西洋: 美国马萨诸塞州到墨西哥湾,百慕大群岛,加勒比海与巴西南部,也在中央的与美国岸边到苏利南南部。成鱼在岩石底部上出现相当外海。 稚鱼可能被发现于沿海地区而且时常被记录自美国东岸成鱼吃鱼,腹足动物,头足类动物与十足目甲壳动物. 有价值的商业食用鱼。
Epinephelus octofasciatus
八带石斑魚
Eightbar grouper
俗名: 鲙、石斑、过鱼、大黑貓、间带石斑鱼、间带石斑鱼
分布于索马里和南非的印度洋和日本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西太平洋。在中国分部于台湾沿岸。最大体长: 130 cm TL 雄鱼/尚未辨别雌雄; 最大体重: 80.0 kg ;最大年龄: 43 年。一般渔法以延绳钓、流刺网及一支钓等捕获。
Epinephelus ongus
纹波石斑鱼
White-streaked grouper
俗名:过仔鱼、花狗斑
分布:本鱼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从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北部至肯尼亚)至琉球群岛以及斐济南方,新加了多尼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在红海本鱼被其近亲白星石斑鱼取代。在马来西亚海域也有发现。 为软水性珊瑚礁及沿岸鱼类,喜欢栖息在多岩石的浅海中。属肉食性鱼类,以小鱼、虾、蟹等节肢动物为食物。具经济价值的食用鱼,适合清蒸。
Epinephelus poecilonotus
宽带石斑鱼/琉璃石斑鱼
Dot-dash grouper
本鱼为一印度太平洋种,从非洲东岸至日本、韩国、中国南海、台湾沿岸、越南和斐济。红海和波斯湾不详。栖息较深,产量不多,非主要经济食用鱼。一般渔法以延绳钓、流刺网及一支钓等捕获。红烧食用佳。最大全长65cm,最大体重4kg。
Epinephelus polylepis
多鳞石斑鱼
Smallscaled grouper
分布于西印度洋区,包括亚丁湾、阿曼湾、波斯湾、巴基斯坦、印度西部等海域,属于海洋底层鱼,栖息深度33-100米,体长可达61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
清水石斑鱼/小牙石斑鱼
Camouflage grouper
本鱼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西印度太平洋,从红海和非洲东岸到法属不波利尼西亚。在西太平阳其分布自日本南部至昆士兰和罗德豪岛。在台湾沿岸也有分布。已有实验性的人工繁殖。最大体长90cm。
Epinephelus polystigma
多点石斑鱼
White-dotted Grouper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海域,栖息深度1-46米,体长可达48公分,生活在河口、红树林,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posteli
波氏石斑鱼
Striped-fin Grouper
波氏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海域,栖息深度20-50米,体长可达100公分,生活在礁石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Epinephelus quernus
Hawaiian grouper
中太平洋东部:夏威夷群岛和约翰斯顿岛。最大体长可达122厘米,最大体重可达22.7千克。一般栖息在水深20 - 380米的水域。食用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Epinephelus quoyanus
玳瑁石斑鱼
Longfin Grouper
别名:黑猫鲙、花鲙、深水鲙仔Rockfish grouper; Barred-chest rock-cod; Longfin rockcod;
广泛分布于印度马来地区,从安达曼岛到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从西澳大利亚(鲨鱼湾)向北延伸到韩国、日本。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 主要栖息于近岸碎屑的珊瑚礁区,幼鱼常被发现于潮池。以甲壳类、小鱼及蠕虫为食。 具经济性之中小型食用石斑。一般渔法以流刺网、陷阱法、延绳网及一支钓捕获。清蒸食用佳。
Epinephelus radiatus
云纹石斑鱼/电纹石斑鱼
Oblique-banded Grouper
本鱼分布自红海至日本,中国地区分布于台湾沿岸。主要栖息于较深之岩礁区,幼鱼一般栖息深度在18-20公尺间,成鱼在80-383公尺间。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 121~158mm,最大全长128 cm ; 常见全长 60.0 cm。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Madras。
Epinephelus retouti
雷拖氏石斑鱼/红梢石斑鱼
Red-tipped Grouper
本鱼于热带印度太平洋区海岛发现:Bassas da India(法属海岛)(莫桑比克海峡)、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岛、毛里求斯、查戈斯群岛、圣诞岛(东部,印度洋)、印度尼西亚(龙目岛外巴厘海)、台湾、日本(冲绳、伊豆诸岛)、帕劳、新克里多尼亚、莱恩群岛、美属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和土木土群岛。 主要栖息于较深之岩礁区,幼鱼一般栖息深度在20-40公尺间,成鱼在70-220公尺间。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 最大体长50.0cm;普通体长30.0cm;最大体重2.0kg。
Epinephelus rivulatus
霜点石斑鱼
Halfmoon Grouper
别称:半月石斑鱼,纹斑石斑鱼,黄边石斑鱼White-dotted Grouper, Chinaman Rockcod;
本鱼广泛分布自西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南至南非温带水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国周围分布于中国大陆和台湾海峡。栖息地多样化,珊瑚礁区、岩礁区、海藻床区等,从水深1-150公尺处皆可见其踪迹。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最大体长45cm;最大体重1.4kg
Epinephelus sexfasciatus
六带石斑鱼
Sixbar Grouper
分布于非洲、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栖息深度10-80米,本鱼头部跟身体淡灰褐色,体侧具数条深褐色垂直条纹,背鳍、尾鳍和腹鳍暗淡的灰色,胸鳍浅灰色或橘红色,鱼鳍密布深色斑点,下巴和头腹侧部分有时呈红棕色,体长可达40公分,栖息在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Epinephelus socialis
社会群岛石斑鱼
Surge grouper
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热带岛屿海域,栖息深度可达3米,体长可达52公分,生活在浅水的礁石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甲壳类、鱼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spilotoceps
吻斑石斑鱼
Foursaddle Grouper
别称:吻斑石斑鱼、石斑、过鱼、鱠仔、Spotty Cod, Four-saddle Grouper;
本鱼广泛分布于热带印度太平洋区,从非洲东岸(从桑给巴尔岛南部到莫桑比克的Ponta Zavora),到中太平洋莱恩群岛。除了非洲海岸的分布外,其基本属于一隔离种。生活在礁石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最大体长:35 cm
Epinephelus stictus
南海石斑鱼
Black-dotted GrouperSix-banded Grouper
南海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海南岛、中国南海、日本、印尼、越南、澳洲等海域,栖息深度60-142米,本鱼头部及身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白色,体侧具有5条斜纹及无数黑褐色小细点,背鳍硬棘11枚;背鳍软条15-16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8枚,体长可达33公分,生活在大陆棚,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stoliczkae
肩饰石斑鱼
Epaulet Grouper
肩饰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区,从红海至巴基斯坦海域,栖息深度5-50米,体长可达38公分,生活在水浅的沙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striatus
拿骚石斑鱼
Nassau grouper
主要分布在热带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近年由于过度捕渔及繁殖期较长,拿骚石斑鱼的数量大幅下降。加上它们的产卵地区很易被渔民发现,故经常在繁殖季节被捕捉。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美国、开曼群岛及巴哈马群岛的政府也已禁止捕捉它们。。拿骚石斑鱼是独居的,不害羞,潜水员可以随时接近它们,于日间觅食,主要吃其他鱼类及细小的甲壳类。
Epinephelus summana
白星石斑鱼
SummanEdgeblackSuman grouper
分布于东印度洋区,从红海至亚丁湾海域,栖息深度1-20米,体长可达52公分,生活在珊瑚礁、潟湖,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tauvina
巨石斑鱼
Greasy grouper
俗名:石斑、过鱼、虎麻;
本鱼分布自红海到非洲南部和皮特克恩群岛的底细岛,大洋洲最东边的环礁;在太平洋西部其分布自日本刀西南威尔士和罗德豪岛。相比于大陆海岸,本鱼更多分布于海岛,但其也分布于珊瑚礁发育较好的大陆地区(如阿克巴湾)。最大体长:75 cm。一般渔法以延绳网及一支钓等捕获。
Epinephelus timorensis
帝汶石斑鱼
Yellowspotted Grouper
帝汶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及凤凰群岛海域,栖息深度73-210米,体长可达26.5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Epinephelus trimaculatus
三斑石斑鱼
Threespot Grouper
三斑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南部、韩国、台湾、中国海域,栖息深度可达30米,体长可达50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tuamotuensi
土阿莫土石斑鱼
Reticulate GrouperSnakeskin Seabass
土阿莫土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一种,分布于中东太平洋的土阿莫土群岛海域,栖息深度120-250米,体长可达66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tukula
蓝身大斑石斑鱼
Potato cod
蓝身大斑石斑鱼是海中大型鱼之一,潜水爱好者经常能看到的。通常生活在热带地区,是石斑鱼中的大型品种之一。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从红海、东非至澳洲昆士兰海域,栖息深度10-150米,体长可达200厘米,重量110公斤。生活在珊瑚礁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我国台湾沿岸、南海有分布。
Epinephelus undulatostriatus
蚓纹石斑鱼
Red-speckled Rock-cod
蚓纹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的澳洲海域,栖息深度27-80米,体长可达61公分,生活在珊瑚礁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可做为食用鱼。
Epinephelus undulosus
波纹石斑鱼
Wavy-lined GrouperMidwater Rockcod
本鱼分布于印度洋北部(肯尼亚、索马里、也门、阿曼湾、亚丁湾、拉克代夫群岛、印度、斯里兰卡和安达曼岛),并且在印度尼西亚、沙捞越、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菲律宾也有分布。栖息在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石斑鱼推荐做法
石斑鱼刺身
清蒸石斑鱼
1、石斑鱼取下鱼菲力后切片、所有蔬菜洗净、粉料混合备用。
2、将鱼菲力加入醃料待入味,再沾上混合粉料。
3、取锅把作法2沾好粉料的鱼菲力煎熟,以蔬菜铺底,再将鱼菲力盛盘即可。
授权转载 | 新闻爆料、投稿 | 商务合作
声明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石斑鱼简介-石斑鱼多样性网站
石斑鱼简介-石斑鱼多样性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分享到:
首 页
石斑鱼简介
石斑鱼资讯
分类检索
分布地图
关于我们
留言簿
石斑鱼简介
世界资源分布
当前页: 首页 > 石斑鱼简介
石斑鱼简介
石斑鱼类,一般指石斑鱼科Epinephelidae(原为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下的所有鱼类。其隶属于鲈形目,包括16个属164个种,其中较大的属包括石斑鱼属(Epinephelus)、鼻鲈属(Mycteroperca)、九棘鲈属(Cephalopholis)等。石斑鱼大部分身体肥厚,口大,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不同种类石斑鱼体型大小差异很大, 有的石斑鱼体长可超过1米,体重超过100千克,如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也有体长不超过30公分的小型石斑鱼如拟青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横带九棘鲈(Cephalopholis boenak)等。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它们会把猎物吞噬, 而不是用口把猎物逐片撕开;这是因为它们的颚没有很多牙齿,而是利用咽喉里的牙板碾碎食物。它们习惯等待鱼、章鱼、螃蟹、龙虾等猎物靠近而发动突然袭击,而不会在广阔的水域追逐猎物。他们的嘴和鳃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吸入系统,可以将远距离的的猎物吸入。他们也会用嘴在岩石下的沙地上挖掘自己的庇护所。石斑鱼体色多变,但褐色和红色是最常见的体色,并具显著条纹和斑点,但在应激情况下条纹和斑点可能消失。
石斑鱼属热带亚热带鱼类,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其生活区域较小,一般不做长距离洄游,但目前已发现部分种类如豹纹鳃棘鲈可做上千公里的长距离集群洄游。石斑鱼类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石斑鱼大部分为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几年后再转换成雄性(性转化年龄随种类而异)。较大的雄性个体通过竞争排斥小型个体进行繁殖,最大的雄性个体可与3-15个雌性个体进行交配,并具有领域行为。
石斑鱼不仅种类繁多,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商业价值,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是热带亚热带近岸岩滩和珊瑚礁渔业的重要代表。此外,在深海钓鱼活动中,石斑鱼也是很受欢迎的鱼类,而由于色彩鲜艳,体态优雅,部分小型石斑鱼如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黄鳍石斑(Epinephelus flavocaeruleus)等会被养在水族馆里作为观赏鱼类。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石斑鱼捕获量增长迅猛。根据FAO2008年数据,野生石斑鱼捕获量超过30万吨,相比十年前增长了1/3。同时,石斑鱼养殖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刻进行人工养殖的石斑鱼种类有点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大部分的养殖石斑鱼类都已有全人工繁育成功的报道,但目前达到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水平的石斑鱼仅有斜带石斑鱼。其他石斑鱼类的养殖,其苗种仍然大量依赖捕获的野生苗。
尽管石斑鱼有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现阶段对其野生资源的管理非常缺乏,有些种类已面临灭绝或出于濒危的地位。此外由于大型种类被过度捕捞,有些过去被认为不具经济价值的小型种类也成为了新的渔业目标,但迄今为止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所知甚少,也导致了在渔业管理上的困难。国际上已开始通过立法来保护石斑鱼资源,例如美国和加拿大规定了可以捕捉的石斑鱼尺寸规格,同时在绝大部分时段禁止捕捉雌性石斑鱼。这些措施都值得我国渔业资源部门进行借鉴。
[返回][关闭窗口]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石斑鱼多样性网站 Copyright © 2012 College of OCEAN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Xiamen University
技术支持:达腾网络
全世界的石斑鱼都全了
全世界的石斑鱼都全了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全世界的石斑鱼都全了
2017-08-01 23:21
来源:
厨影美食.
原标题:全世界的石斑鱼都全了
提起石斑鱼,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海产鱼类,因其身上遍布如石头一样斑驳陆离的美丽花纹,故名“石斑鱼”。它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也因此受到大众的喜爱,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不过大概许多人不知道,“石斑”其实是一种统称,包括许多不同的种类。全球的石斑鱼大概共有一百多种,全球90%以上石斑鱼产量来自亚洲,目前仅亚洲有石斑鱼类的养殖。
No.1 鞍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又叫花尾龙趸、龙胆石斑。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故也被称为“斑王”。鞍带石斑鱼被认为是澳洲昆士兰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此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波斯湾除外)。台湾东北部海域有产。这个品种的鱼最大可以成长至约2.7米(9呎)长,440公斤重。鞍带石斑鱼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区的洞穴或岩缝中,以小鲨鱼及小海龟等数种海洋生物为食。
鞍带石斑鱼在幼年时为黄色,其身体上有三块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随着鱼体成长,黑色斑纹内会开始出现白色或黄色的斑点。成鱼的鳍有黑色斑点。鞍带石斑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所以虽然它是一种深海鱼,但现时在台湾、澳洲及香港已能透过混合天然海水和人工饲养用海水来为这种鱼进行人工繁殖。在香港的元朗,有鱼场出产的龙趸仅达3~4斤重;台湾屏东东港顶级龙胆石斑则取20-30台斤,一般则是养殖3年,重量在30~50台斤。
展开全文
图为在香港最大的海鲜市场香港仔鱼类批发市场里面正在销售的大型花尾龙趸。
这些花尾趸重量在50斤-150斤不等,但是大部分为养殖,野生的很难遇到。
在放在地面上的巨大的暂养池内,这些大个子的花尾龙趸就像核潜艇一样静静的潜伏在水中。每条的长度至少在1.5米以上。
龙趸有三种:一种是常见到的花尾龙趸;另外一种叫金钱龙趸;还有就是在北美海岸出产的一种全身黑色的龙趸。龙趸要过50斤的才好吃。颈骨、鱼扣、鱼肠、鱼翅、下巴,此五味最鲜。大部分石斑的鱼鳞是长在外面的,而龙趸却是鱼皮包着鱼鳞,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龙趸不是石斑。
野生龙趸长在深海,所以不容易捕获。现在酒楼食肆的龙趸主要依赖东南亚进口,本地也开始有养殖基地。野生龙趸都是吃天然的小鱼小虾长大的,运动多,肌肉也结实。但养殖的则一味“储肥”,没有那么多新鲜食物给它们吃,而且水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过,由于野生龙趸生长在珊瑚附近,因而也容易受污染,聚集雪卡毒素。此前媒体也报道过食客吃龙趸中毒进医院的新闻。现在养殖的龙趸反倒没有这个担忧,也令这种食材更加广为流传。但从口感而言,养殖的始终不及野生的肉质鲜美。遇上不好的货色,吃上去感觉“粗谐”(粤语,大意为口感粗糙)、没有弹性,烹制时除非用陈皮、胡椒、土制花生油等去“修饰”,否则其浓重的腥味不堪入口。
龙趸的烹调花样甚多,陈皮蒸龙趸头腩、炒龙趸球、麒麟蒸龙趸等等。而吃龙趸,其鱼皮是一绝。龙趸皮胶质特别丰富,一些大龙趸的皮有5厘米那么厚。新鲜龙趸皮很少人吃,也不易烹制,而晒干后却别有风味,浸发后焖煮,吃上去口感软滑。只不过吃过上好龙趸皮的人很少,不是价钱问题,而真的是货源难得。而稀缺的食材,留给厨师练习的机会也少,做得出色的自然不多。
鱼皮、花胶、鹅掌、猪脚,这些都是粤菜里面被认为是胶质丰富的食材。人们喜欢这种口感,尤其是在步入中年后,因为这时人们的饮食阅历更为丰富,而身体也需要补充这种营养。这一点,潮州人最有发言权。许多潮州家庭都会储备着一些鱼肚、花胶,有些是给媳妇养颜,有些是给老人家补身,他们都很相信这些食材的功效。对比而言,这些胶质丰富的食材中龙趸皮是稀少之物,而突出的大海味道更加勾人味蕾。
No.2 赤点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属于濒危珍稀鱼类,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南中国南海、台湾、东海、朝鲜及日本南部、印度、菲律宾等地。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产量甚丰。此鱼为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及沙砾的底质海区中,一般不结成大群。肉食性,摄食鱼类和虾类等。钓捕方法:以活虾为饵,用延绳钓及手钓可捕获。
重要鉴别特征:后三根背鳍鳍棘基底具一大黑斑,且不延伸至背鳍。头体灰褐色并散布着小型金黄色、红色或橘色斑点,腹部除外;体侧另具6条可见的模糊斜暗色条纹。后三根背鳍鳍棘基底具一黑褐色大斑点。背鳍边缘呈黄色或橘色;沿着背鳍鳍棘的中部有一排颜色较深的黄色或橘色斑点(每片棘间膜有一个),另一排斑点在背鳍的基底部位。背鳍鳍条,尾鳍和臀鳍的基部有模糊的红色或橘色斑点,这些部位的末端颜色较深并带有模糊的小白斑。
赤点石斑鱼在日本称为雉子羽太,日文汉字写作“雉羽太”,俗称红斑,鱼体呈红褐色,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头部及体侧密布与瞳孔等大之橙红色斑点。 常见全长约20-30cm,有记录的最长58cm。雉子羽太的标准日本名为“あこう”,在关西非常有名,夏天的雉子羽太薄切刺身几乎可与冬天的河豚相提并论,因此有“冬天的河豚,夏天的あこう”之俗语。鲜活的雉子羽太售价不菲,是属于夏天的超高级鱼类。
在中国,红色是代表喜庆的颜色,人们对于红色的食物情有独钟,“赤点石斑鱼”自然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是我国东南沿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一道必备大菜。赤点石斑鱼的肉质鲜美,不管是做成海鲜火锅、生鱼片还是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也是高级餐厅经常采购的鱼类之一。
从日本到中国沿岸的温暖海域中皆有分布,是一种高级食材。在日本近海区域的钓鱼爱好者中,赤点石斑鱼就是最高级鱼的代名词。其鲜美的鱼肉不管是做成海鲜火锅还是生鱼片都会让人食指大动,也是高级餐厅经常采购的鱼类之一。如果在市场或餐厅里见到它的话,可不要错过喔。
No.3 纵带石斑鱼
纵带石斑鱼是身长1.5米左右的超大型鱼种,比较罕见。因为量很少所以非常高价,在餐厅也较少被使用。最佳赏味期为秋冬之际,越大的鱼味道越好。主要产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从红海、波斯湾一带,延伸至澳大利亚西北部。非洲东岸、印度洋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拉新几内亚一代分布情况未知。居于海洋水底; 深度上下限 20 - 230 m。 热带33°N - 23°S, 35°W - 143°E。此鱼似乎偏爱生活于大陆区;浅浮礁石的底部。 较大个体采自粒径较大的沙子或岩石区, 然而体型较小的生活在淤沙与淤泥底部。最大体长157 cm SL ;最大体重: 58.6 kg
重要鉴别特征:幼鱼呈灰紫色或棕灰色,沿腹侧渐变呈白色;覆盖两条黑色边缘的白色纵带,上方纵带从眼眶上部延伸至背鳍后部,下方纵带从眼眶下部延伸至尾鳍下部;背鳍与尾鳍覆盖黑色斑点和条带;成鱼白色纵带消失,其深色边缘分裂为短线与斑点;较大成鱼的头部与体部均呈灰色。
No.4 斜带石斑鱼
野生斜带石斑鱼为近危鱼种,非常珍贵。主要分布于红海,最远可南至德班(南非),东至帕劳群岛和斐济群岛,北至琉球群岛(日本),向南又可抵达阿拉弗拉海,向北到澳大利亚(兰德尔和Heemstra 1993)。它们也会从苏伊士运河迁移到地中海沿岸的东部地区。 最近对其的记录是来自以色列的地中海海岸。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最大体长:120cm,最大年龄: 22 年
因其为最具经济性之食用鱼,已有实验性之人工养殖。清蒸食用佳。近两三年取代点带石斑鱼成为台湾、广东、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体色艳丽,市场价格高且稳定,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近几年来,菲律宾、台湾、香港和我国南方沿海养殖斜带石斑鱼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石斑鱼中的佼佼者。
在日本称此鱼为茶色丸羽太。在筑地市场内也是超级受欢迎的高等鱼。从冬天到夏天都很美味,但寒冷的季节需求量更高,相应的价格也更贵。适宜于刺身、湯引き、唐揚げ、塩焼き以及火锅等多种料理法。是高级餐厅主厨梦寐以求的超级鱼类食材。
No.5 东星斑
中文:豹纹鳃棘鲈。中文俗名:七星斑、东星斑、红条(澎湖)。此鱼是大名鼎鼎的高级食用鱼类。野生濒危鱼类,野生东星斑已受政府保护。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亚,东至斐济、加罗林岛等海域。主要栖息于珊瑚繁生的泻湖及面海的礁区,亦常出现于外礁斜坡。生性凶猛,极为贪食,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壳类。繁殖期会短距离洄游而聚集在礁区产卵;为浮性卵。幼鱼底栖性,警觉性高,主要栖息于珊瑚碎屑堆。
重要鉴别特征:东星斑的颜色有体绿褐色、红褐色、橘红色、粉红色或红色,有甚多小蓝点(鼻孔大小,常有深色边缘)散在头部和躯体(腹部除外)上,有数目超过10的斑点位于“面颊”(眼睛的后下方至前鳃盖骨的后缘),眼下有一个蓝色的环(一般分为多段);胸鳍呈红色或透明并带有颜色更深的鳍条;体侧无黑色横带。有一个明显的深色带位于尾鳍的后边缘,同时在后缘的中部经常有一条可见的白色线。
东星斑按照颜色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等品:通体淡红,或红色斑块(红东)二等品:红中带黑,色泽较暗(澳东)三等品:略带粉色(养东)四等品:通体黑色或黑色斑块(黑东)。
此鱼在中国即便是冰鲜的东星斑也有刚需的市场,供不应求。
图为在香港最大的水产市场香港仔鱼类批发市场上的冰鲜东星斑。
图为东星斑打边炉。
东星斑不仅颜值高,肉质也十分鲜美,肉色雪白,口感劲道,鲜美嫩滑,清蒸口感最佳,在中国,也是高端宴席的必备食材。
No.6 老鼠斑
此鱼的中文名实际为驼背鲈,中文俗名:老鼠斑、锐首拟石斑、尖嘴鲙仔、观音鲙、斟鳗鲙。老鼠斑又称驼背鲈,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背鳍棘10枚,无大牙,一般在45厘米以上,最长长度可达70 cm。幼鱼体白色,布满黑点,成鱼体色较深,体上斑纹特别明显,色彩艳丽,行动缓慢,具有抢食性,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又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一般魚市場中少見,而多銷售至海鲜餐厅。肉质佳,以清蒸食之。
老鼠斑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从日本南部(小笠原群岛)到昆士兰南部(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西北部,向东到达斐济。夏威夷的发现记录可能是由于水族馆观赏鱼的放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生态习性:礁区、近海沿岸、泻湖:棲息于珊瑚礁繁盛之水域及泻湖区,亦常可发现于潮池区,一般在10-40公尺深处。
重要鉴别特征:体呈淡色至绿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上具许多隔开的大小不一的圆形黑斑;体侧的一些斑点和奇鳍基部被一个较大的暗斑覆盖。幼鱼上的黑色斑点比成鱼少,其大小与眼睛相同甚至更大。
清蒸老鼠斑
老鼠斑刺身
作为名贵的经济鱼类,市场需求量很大,价格昂贵,成长速度慢,存活率不高,一般魚市場中少見,而多銷售至海鲜餐厅。但是养殖的老鼠斑和野生的无论在价格上还是口感上有着天壤之别!下图为养殖的老鼠斑,供大家参考,以免在餐厅被忽悠。
No.6 吊桥石斑鱼
吊桥石斑鱼是石斑鱼中的高大上品种之一,价格昂贵。中文俗名:弓斑石斑魚、弓斑石斑鱼、弧紋石斑魚、弧纹石斑鱼、弓斑石斑鱼。吊桥石斑鱼的分布从红海和西印度洋至大西洋中部,中国地区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沿岸。
重要鉴别特征:头部和体部为浅黄色,有如下深棕色带:一分岔带由眼后缘起,上支到达背部背鳍前一鞍状斑点,下支经下鳃盖骨如中侧线沿体部在腹鳍上方分岔,上支到达第3至第7背鳍条根部一斑点,下支沿曲线经过最后4根背鳍条根部;另一深色带从鳃盖上缘到第5至第9背鳍硬棘间;一窄带从眼下缘到胸鳍根部,形如一破碎带沿体部下侧曲线到达尾柄背侧;宽带从上颌沟到鳃盖间骨后边缘。带间浅色区域常有深棕色小斑点,且常排列成与色带平行列;鳍通常无色(unmarked);胸鳍呈黄色透明。幼鱼期,深色带表现为一系列深色斑点。
吊桥石斑鱼的肉质细腻滑实,刺身出品具有出其不意的口感,令你食过之后毕生难忘。
莹点石斑鱼
中文俗名:蓝点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从非洲东部向南延伸至东伦敦(南非),向东延伸至汤加。红海海域分布情况未知,但出现于波斯湾与阿曼。海洋,珊瑚礁鱼类; 深度上下限 2 - 65 m ;热带,35°N - 35°S, 26°E - 180°E。出现于深泻湖、峡道与外礁斜坡的岩石或珊瑚礁繁盛区域; 通常在洞穴里面或附近。稚鱼可发现于潮池。 吃鱼与甲壳动物。在香港活鱼贩售。
成鱼呈棕灰色,体被灰色小点,覆盖于较大的灰色不规则斑块上;尾柄后半部分具倾斜的黑色鞍状斑点;背鳍基部被4或5块不明显的黑色不规则大斑;上颌骨沟有明显的黑色条纹。较大成鱼(体长大于40cm)呈棕色,被连续不明显的灰色斑点。稚鱼(体长小于20cm)呈深灰色至黑色,覆盖明显的瞳孔大小的
白色斑点以及更小的白色密点。最大全长76.0 cm
白背石斑鱼
主要分布于东印度洋,范围从西澳大利亚到东印度尼西亚。在珊瑚礁区,水深50m处的区域有发现。最大全长 33cm TL头和身体色浅,覆盖有模糊的有棱角的深橘棕色斑点;深色斑点延伸至背鳍软条部分、尾鳍以及臀鳍处,而浅色部分构成了网状花纹,这些鳍的边缘处的斑点颜色更深;沿着背鳍基部有一列相距很近的3个深色斑块;新鲜个体的身体背部还有些微浅蓝灰色;背鳍鳍棘深色,并且有不明显的深色斑点和黑色边缘;偶鳍同样也有深棕色斑点。
镶点石斑鱼
分布于西太平洋,从安达曼海延伸到日本南部、台湾、中国大陆、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阿拉弗拉海、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斐济群岛。海洋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80 - 130 m。 热帶35°N - 20°S,95°E - 179°W。头、身体及奇鳍呈灰白色;体侧有5条宽的深棕色纵带,前两条纵带延伸至背鳍的鳍棘部位,第三第四条延伸到背鳍鳍条及臀鳍,第五条在尾鳍的基部;体侧的纵带在背鳍部位有小的黑色圆点;在颈部有深棕色鞍形大斑点,小的黑色斑点主要围绕在大斑点的边缘;颊、吻、颚、眶间区以及胸部大都呈深棕色,有2或3根从眼睛辐射出的白色横带;尾鳍中部具不规则的黑色纵带;上颌沟呈黄色;头的腹侧及身体经常略带粉色。小型幼鱼(体长6cm)呈白色,体侧具像成鱼一样的纵带,鳍多呈灰黄色并带小的黑色斑点。
拟青石斑鱼
西太平洋鱼种,日本南部到台湾,包括大陆,菲律宾,越南,香港,海南和沙捞越(马来西亚)均有分布。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浅的岩礁区。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具经济性之食用鱼。一般渔法以延绳网及一支钓捕获。清蒸食用佳。
头部及体侧淡灰褐色,散布许多小暗褐色、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体侧可见3~5条深色略斜的宽带,前四条上端延伸至背鳍,最后一条覆盖尾柄,前两条在背部颜色略深,延伸至背鳍鳍棘的边缘。头体部腹侧呈白色或粉色;背鳍鳍条,尾鳍,臀鳍具模糊的灰白小点和直条纹,一些背鳍顶端还可看到小的金色标记物。深色身体条纹在成鱼中变暗,除背部的前两条外。
南海石斑鱼
已知仅存于日本南部、香港、海南岛、越南、中国南海、爪哇和澳大利亚西北部。主要栖息于砂泥底质之水域。体部和头部背侧为黄棕色;腹部和体部后侧的腹侧为白色;胸部及头部腹侧为浅橘红色;体部有5条模糊斜条纹(样本保存后会消失);每条条纹侧中部颜色更深,代表一系列近似方形的深色斑点,从深色带沿着眼睛一直延伸到鳃盖末端;头部及体部的背外侧有深棕色到黑色的斑点,有时集中于深色条带中。鳍灰白,鳍条颜色比膜深;软背鳍和尾鳍有窄的深棕色边缘;腹鳍和臀鳍通常比其他鳍颜色更深;润奇可能有一深色窄边缘;背鳍根部有深色线条(前部不明显)。
巨石斑鱼
中文:巨石斑鱼。中文俗名:石斑、过鱼、虎麻。本鱼分布自红海到非洲南部和皮特克恩群岛的底细岛,大洋洲最东边的环礁;在太平洋西部其分布自日本刀西南威尔士和罗德豪岛。相比于大陆海岸,本鱼更多分布于海岛,但其也分布于珊瑚礁发育较好的大陆地区(如阿克巴湾)。栖息于水质清澈的珊瑚礁区,幼鱼常出现在礁磐或潮池中,成鱼通常在较深的水域中。属肉食性,主要以鱼类为食,偶尔摄食甲壳类。头部和体部为浅灰绿色或棕色,覆盖有圆形深色小点,其颜色从暗橘红色到深棕色不等,中间颜色深于边缘;头部斑点越往前越小;最后四根背鳍条根部通常可见一黑色大斑点(或一组小黑点),延伸到鳍下部;体侧可能有5条模糊的接近垂直的条纹,4条在背鳍下,第五条在尾柄处(这些条纹在背鳍下可能呈现为暗色斑点,尾柄部位一深色鞍状斑);鳍上覆盖有深色斑点,胸鳍上越接近末端斑点越小且越不明显;尾鳍、臀鳍和胸鳍的后缘通常有白色边缘;软背鳍上有深色点,幼鱼的尾鳍和臀鳍上的点过于密集以至于白色空隙形成白网状。最大体长:75 cm。养殖状况:已有人工养殖。野生的因食物链之故,可能含有热带鱼毒
珊瑚石斑鱼
中文:珊瑚石斑鱼。中文俗名:黑驳石斑鱼。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发现于泰国、香港以及台湾。向东延伸至所罗门与马里亚纳群岛,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圣诞岛、密克罗尼西亚、巴布拉新几内亚以及帕劳,向南延伸至澳大利亚北部。
生态习性:海洋; 半咸水 珊瑚礁鱼类; 深度下限为30 m;热带,27°N - 30°S, 100°E - 155°E。常见于较浅的泥质礁石海域, 有时也在河口地区。一条体长为30cm的实验体卵巢发育良好。独居或以小群生活。
重要鉴别特征:头、体呈棕色或灰绿色;头、体和鳞覆盖排列稀疏的黑色小点;背鳍基部具3块深色不规则大斑,第一块(位于倒数2或3根硬棘基部)最大、最明显;尾柄处具深色鞍形斑点;吻闭合时黑色条纹被上颌骨上缘掩盖;奇鳍与胸鳍后缘常出现白线。
巢斑石斑鱼
巢斑石斑鱼主要分布在东印度洋到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南部(巴厘岛、龙目岛)以及科科斯群岛。巢斑石斑鱼主要生活在珊瑚礁海域的浅水区或是岩石底质水域。巢斑石斑鱼算是一种小型石斑鱼。头、身体和鱼鳍都是苍白色,其上覆盖有不等大小的密集分布的棕色圆形小点,鱼体上的这些小点大多数都比眼睛瞳孔还大;背鳍基部有四组小点(每组约2-3个小点)比身体的其他地方的小点颜色更深;鱼胸部有两条暗色条纹,胸鳍颜色暗淡,基部有一深色斑点,鱼鳍表面展开有更多非常明显的模糊深色小点,在鱼鳍中部的点颜色较鱼体上的点颜色更深。最大体长 32cm。
六角石斑鱼
中文:六角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从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以及马斯克林群岛)向东延伸至皮特凯恩岛,向北延伸至小笠原群岛以及威克岛,向南延伸至新加里多尼亚和拉帕岛。红海、波斯湾以及非洲东岸除肯尼亚外海域分布未知。
生态习性:海洋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0 - 30 m;热带, 33°N - 31°S, 141°E - 128°E。常见于水相当浅的具裸露外围礁石的海域。为善于伪装鲈科鱼类,具独居性,主要吃鱼与甲壳动物 (口足目甲壳类与十足目螃蟹) 。最大全长27.5 cm。
白缘石斑鱼
白缘石斑鱼分布于非洲的莫桑比克及南非东海岸,白缘石斑鱼为岩礁性鱼类,常出没于水深30-80米的珊瑚礁或岩礁区域。最大长度可达100 cm 。体高小于头长,标准长为体高的2.6-3.0倍,为头长的2.3-2.5倍。
重要鉴别特征:头部、身体、背鳍及臀鳍淡褐色,上有许多小的褐点,头部腹侧及身体腹侧无褐点;在幼鱼身上,许多小褐点会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褐点;在上颌骨上方与前鳃盖骨前方连接处,有一明显的深褐色的条纹。
波纹石斑鱼
本鱼分布于印度洋北部(肯尼亚、索马里、也门、阿曼湾、亚丁湾、拉克代夫群岛、印度、斯里兰卡和安达曼岛),并且在印度尼西亚、沙捞越、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菲律宾也已知分布。在红海、波斯湾或澳大利亚尚无分布发现。主要栖息于浅滩区。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头部、体部和鳞为灰紫色到棕灰色,头部有棕色或金棕色斑点,背侧有同色的波状纵向线条(大型样本中线条模糊或消失);背鳍硬棘部分的边缘窄带为黑色。最大体长:75cm。
黄鳍石斑鱼
发现于印度洋海域,从亚丁湾南部到艾尔弗雷德港(南非),向东延伸至苏门塔纳(印度尼西亚),包括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岛屿。红海以及波斯湾分布情况未知。
海洋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10 - 150 m。热带,9°N - 36°S, 23°E - 98°E;稚鱼栖息于浅水礁区,成鱼栖息于较深礁区。 以多种鱼,螃蟹,基围虾,大鳌虾,乌贼与小型章鱼为食。
重要鉴别特征:头、体呈深蓝紫色至蓝灰色,一些覆盖蓝灰色斑点;鳍与颚呈亮黄色;一些鱼尾鳍角、背鳍鳍条、臀鳍以及腹鳍顶端略呈黑色。鳍与颚的黄色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退,较大成鱼呈深灰色、深蓝色、紫色、栗色或几乎呈黑色。
豹星斑
豹星斑又名皇帝星斑,主要分布于西印度洋的日本南部至澳大利亚海域,最长长度可达70 cm。身及头橄榄色至红褐色。头、身及奇鳍布满细小的蓝点。胸鳍红色,尾鳍后缘部分有不明显深色带。
豹星斑刺身
黑条石斑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东至土木土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在中国分部于中国大陆、台湾沿岸,台湾南部、东北部及绿岛海域均有。主要栖息于珊瑚繁生的泻湖及面海的礁区,亦常出现于水道及外礁斜坡。生性凶猛,极为贪食,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壳类。
繁殖期时会回游短距离而聚集于1-2个礁区产卵;为浮性卵。幼鱼底栖性,警觉性高,主要栖息于珊瑚碎屑堆。头和身体、软背、尾、臀鳍以及胸鳍有许多圆形暗边蓝点。胸鳍远侧呈暗棕色。鳍条比膜更深,后边缘为白色。在产卵聚集时,雄性为了讨好而变大,有明显的着色,表现在白色嘴唇以及身体腹中侧的一大片亮色区域。最大体重: 24.2 kg。野生鱼类有一定的毒性:因食物鲢之故,可能含有热带海鱼毒。
查氏石斑鱼
查氏石斑鱼分布于西印度洋区,包括吉布提、肯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及印度西部海域。生态习性:栖息深度9-300米,体长可达137公分,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最大体型:137 cm
密点石斑鱼
位于印度太平洋海域,西部从红海到夸祖鲁-纳塔尔(南非),向东(包括马达加斯加)延伸至西太平洋,向北延伸至日本,向南延伸至新喀里多尼亚。
生态习性:发现在宽范围的栖息地上了例如海草床与外礁斜坡;在南中国海,它也被发现于泥底。吃小鱼与甲壳动物(主要地口足目甲壳类与螃蟹)。从母鱼到雄鱼的性转变在 35-45 公分之间出现, 但不是所有的雌性性别。礁区鱼类; 非迁移的; 深度上下限 4 - 300 m;熱帶; 37°N - 34°S, 28°E - 169°W。
头、体、鳍均覆盖着密集不规则的深棕色小点,鱼体底色呈灰色网状;尾鳍后缘常带有一条白边;胸鳍上的小点集中在鳍条上。最大体型:80cm TL
六带石斑鱼
本鱼已知仅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龙目岛、西里伯斯岛、摩鹿加群岛)、新加坡、马拉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路易斯安那半岛和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西部北海岸到昆士兰)。
头部和体部为浅棕灰色;体部有5深色条,颈部有一深色条(深色条通常或多或少倍一浅色窄带垂直分开);体部或有分散的灰白点,深色条边缘有时可见一些棕色模糊小斑点;有些背鳍、臀鳍和胸鳍为橘红发黑;颌和头腹部有时为浅红棕色。最大体型:30cm
七带石斑鱼
分布于北-西太平洋区,只分布在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中国大陆有分部。
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沿岸礁区。通常被发现于洞穴或岩缝间。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最大体长: 155 cm TL 雄鱼/尚未辨别雌雄; 最大体重: 62.8 kg 。养殖状况:具经济性之食用鱼,已可人工养殖。
体呈浅黄色伴有7~8条棕黑纹,第一条位于颈背并且常和头部的黑色融合,第二条黑纹位于第三和第四背鳍硬棘下方,第六和第七条黑纹从软背鳍鳍条中间延伸至臀鳍底部并比其他条纹窄并且更为接近。在软背鳍底下有三个灰白色间隙,最后的条纹覆盖了大部分尾柄和最后2或3个背鳍鳍条的底部。腹鳍为黑褐色。奇鳍远侧为黑褐色并伴有灰白色窄边。暗的上颌条纹常隐藏于上颌骨。从眼部到鳃盖骨中央有微暗褐色带。鳃耙和鳃弓灰白色,没有微小的载黑色素细胞。
八带石斑鱼
又名间带石斑鱼,分布于索马里和南非的印度洋和日本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西太平洋,在中国分部于台湾沿岸。
体呈浅黄色伴有8条棕黑色的宽纹,第一条位于颈背,第二条位于背鳍并覆盖了前两条背棘,第七条从第5~7背鳍鳍条底部延伸至臀鳍底的后半部并比第六条宽。在软背鳍底下有两个灰白色间隙,最后的条纹覆盖了大部分尾柄和最后2或3个背鳍鳍条的底部。软背鳍、臀鳍的后半部分和腹鳍为黑褐色。从眼部到鳃盖骨中央有微暗褐色带。
目前发现最大年龄的八带石斑为43年的,最大体长: 130 cm ,最大体重: 80.0 kg 。
红棕石斑鱼
是印度洋-西太平洋种类,分布范围从巴基斯坦到印度,其中包括了拉克代夫群岛(印度)和斯里兰卡,较大的东印度群岛以及泰国湾。
红棕石斑鱼是珊瑚礁鱼类,其栖息在河口或海湾,底质为泥质或者沙质的海区。一般体长达到16.3cm时,可在鱼体内发现有成熟的卵细胞。
花点石斑鱼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科科斯群岛向东延伸至莱恩群岛,向北延伸至日本南部,向南延伸至澳大利亚东南部以及豪勋爵岛。
生态习性:海洋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2 - 100 m。热带; 29°N - 34°S, 96°E - 170°W。稚鱼被发现于水浅的珊瑚残砾,成鱼生活在隔离的泻湖与临海礁石珊瑚顶部至深度 82 公尺的海域。 主要吃栖息于砂中的鱼与甲壳动物, 有时吃章鱼。 在香港活鱼贩售。特定的区域中可能具有热带海鱼毒,有雪卡鱼毒中毒的报导。
点带石斑鱼
点带石斑鱼。中文俗名:似鲑石斑鱼、玛拉巴石斑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红海、非洲东部延伸至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斯里兰卡再到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以及日本北部。波斯湾分布情况未知。
重要鉴别特征:头体均呈棕色,覆盖较为分散的棕黑色小点,并延伸至胸部、颚下部、咽喉区以及口顶端;头体同时也覆盖分散的白色小点与不规则斑点;体常可见5条不规则倾斜深棕色横带(或多或少覆盖着灰色斑点);鳍均具分散的黑色小斑点。最大全长150 cm ;常见全长100.0 cm;
蜂巢石斑魚
蜂巢石斑魚中文俗名:网纹石斑鱼、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石斑、过鱼 、花石斑等。印度太平洋海域分布最广、最常见的小型石斑鱼之一,东西分布从南非到皮特科恩岛除中东、印度延岸和夏威夷群岛;向北延伸至日本南部,向南到达豪勋爵岛。我国台湾沿岸有分布。
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沿岸常见之鱼种,产量丰富,亦是水族馆展示的鱼种。一般捕获之鱼种皆小型,故以煮汤食之较宜。
灰石斑鱼
灰石斑鱼为热带西太平洋种,分布范围从印度尼西亚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包括有菲律宾、泰国湾、越南、澳大利亚北部以及新不列颠岛。往北在日本和韩国也有分布。灰石斑鱼生活在水深40-235m的软质底海区。
重要鉴别特征:头和身体背部为暗棕色,向腹部逐渐褪为白色或浅粉色;一些个体的身体和接近头部的地方上还会有细小的棕黑色斑点;从眼部到鳃盖后缘有一条模糊的深棕色条纹,还有一条颜色更深的条纹从眼睛下缘延伸到下鳃盖,第三条条纹则从前鳃盖边缘延伸到中鳃盖;胸鳍为透明的浅灰黄色;尾鳍后部有时较其他鳍的颜色都深;背鳍鳍间膜边缘为黄色。最大体型:35cm
网鳍石斑鱼
网鳍石斑鱼是印度-中太平洋种类,分布范围从东非(除去红海和波斯湾)到吉尔伯特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向北分布到琉球群岛(日本)。
网鳍石斑鱼的栖息地多样。幼鱼(体长在8-21cm)通常生活在底质为泥质、海草床、红树林湿地以及珊瑚礁海域水深1-16m处;成鱼通常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水深18-180m处。最大体型:43cm
头和身体苍白色,其上覆盖有许多密集分布的多边形的深棕色、红棕色或黄棕色的小点;鱼鳍上的图案和身体上的相似,但是鱼鳍上深色的点较鱼体上的点更大,颜色更深。鱼体和背鳍上有些点较其他地方的点颜色更深,组成了4或5条倾斜的深色宽条纹(一条在颈背处,3条延伸直到背鳍,还有1条位于尾鳍基部)。
杉斑
又称小牙石斑鱼,Epinephelus microdon (Bleeker, 1853),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 体色随年龄而变化,成鱼全身为褐色,无任何条纹及横带,背鳍基底亦无黑斑。侧线有孔鳞60个。
本鱼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西印度太平洋,从红海和非洲东岸到法属不波利尼西亚。在西太平阳其分布自日本南部至昆士兰和罗德豪岛。在台湾沿岸也有分布。
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珊瑚繁生的泻湖区及外礁区,尤其是岛屿周围数量多。常成一小群游动。以甲壳类、鱼类及头足类为食。
颜色:头部,体部和鳍为浅棕色,有大量深棕色小点;尾柄上有突出的鞍型黑斑;头部布满深色斑点,包括下颌、唇、(branchiostegal)膜、喉部和嘴里;鳍上有大量小白点(活鱼上更为明显),头部和体部有少量小白点。幼鱼鼻部两侧有一对发黑斑点,在第二和第三棘间背鳍膜边缘有一黑色斑点。
纹波石斑鱼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从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北部至肯尼亚)至琉球群岛以及斐济南方,新加了多尼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在红海本鱼被其近亲白星石斑鱼取代。在马来西亚海域也有发现。
喜栖息在砂泥底、近海沿岸、泻湖,通常被发现于5-25公尺深之洞穴或岩缝间。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颜色:体部棕色,有大量白色小斑点,长于10厘米的鱼,斑点水平延伸,成鱼斑点趋于形成波状线条;通常有一些圆形或不规则的灰白斑点(大于或等于眼)覆盖于白色小斑点上方;头部棕色,有大量小白斑点在眼的后部背侧;黑色颌骨斑纹通常被隐藏于颌骨内;中部鳍上有白色小斑点和条文,后部边侧带黑色,边缘为白色;偶鳍为灰棕色。6厘米左右幼鱼棕色,除背鳍前部外其他部分被有圆形深色边缘的小白斑点,背鳍前部小白点延伸(then are elongated)。鱼成长过程中偶鳍上的白色斑点逐渐变少并模糊,在成鱼时消失。
电纹石斑鱼
云纹石斑,国内一般称之为电纹石斑鱼,一般体长13~15厘米,体侧有6条暗棕色斑带,除第一与第二带斜向头部外,其余各带均自背部伸向腹缘,各带下方多分叉。体侧和各鳍上皆无斑点。
云纹石斑是石斑鱼类中的佼佼者,鱼肉品质较好,目前大量出口到国外,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云纹石斑的油脂含量很丰富,因此也被称为油斑。
多点石斑鱼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海域。生态习性:多点石斑鱼栖息于近岸的咸淡水区,特别是红树林中。
吻斑石斑鱼
本鱼广泛分布于热带印度太平洋区,从非洲东岸(从桑给巴尔岛南部到莫桑比克的Ponta Zavora),到中太平洋莱恩群岛。除了非洲海岸的分布外,其基本属于一隔离种。最大体长:35 cm
大斑石斑鱼
广泛分布,从南非、莫桑比克、科摩洛群岛、马达加斯加、马斯克林、塞舌尔、查哥斯以及斯里兰卡延伸至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以及马贵司群岛(法属玻利尼西亚),向北可达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日本)一带,向南可至新加勒多尼亚。
生态习性:发现于泻湖与临海礁石到至少 44 公尺深度。吃甲壳动物 (主要是螃蟹),鱼,章鱼与乌贼。海洋 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3 - 44 m。热带, 30°N - 33°S, 30°E - 137°W。
赤石斑鱼
赤石斑鱼,又称黑边石斑鱼,俗名为石斑、格仔鱼、赤鮨,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包括东非、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洲、豪勋爵岛及太平洋各岛屿附近海域皆有分布。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食。预计赤石斑鱼寿命为19岁。
赤石斑鱼体长可达40厘米。体呈红橙色,分布印度洋~西太平洋区,西部从红海延伸到艾尔弗雷德(南非),贯穿太平洋的西部和中部,是分布最广的石斑鱼之一。
赤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包括东非、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洲、豪勋爵岛及太平洋各岛屿附近海域皆有分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侧扁,口大。体色多变,大致上鱼体为白色,头部上半部与背部为红褐色,体侧具5~6条模糊的宽横带,夜晚鱼体则变成橘红色。特征是背鳍硬棘尖端为黑色。尾鳍截形。
宝石石斑鱼
中文:宝石石斑鱼。中文俗名:流氓格仔、糯米格、宝石斑鱼。分布广泛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一带,西起红海、波斯湾、卡瓦祖鲁纳托(南非),东达斐济,北到日本,南至阿拉佛拉海域及北澳大利亚。近些年(2003)也有记载在汤加(南太平洋岛国)发现该品种,但在密克罗尼西亚(西太平洋岛群),玻里尼西亚(中太平洋的岛群)和西印度洋的岛屿似乎没有其踪迹。我国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岛均有分布。
近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多岩礁的海域。幼鱼期栖息在较浅之礁区水域,长大后在较深水域包括礁石区、礁砂区、海藻区或浅大陆棚区,以小鱼及甲壳类为食,即捕食鱼与底栖的无脊椎动物, 主要为虾与螃蟹。在水浅的大陆架水域中通常发现于海草床或在沉积良好的底部邻近岩礁,死珊瑚或 alcyonarians上。 稚鱼是普遍于水深到 80 公尺。最大全长47.0cm,常见全长35.0cm。
小点石斑鱼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从南非、红海向东延伸至巴布拉新几内亚,向北延伸至日本南部,向南延伸至卡奔塔尼亚湾以及澳大利亚西北部。
生态习性:海洋,底栖;深度上下限 71 - 291 m ,热带 28°N - 32°S, 30°E - 154°E;出现于大陆架底质软泥上。也居于岩石底部。 尚未有任何文献报告它的生物学特性。
太平洋:头、体部均呈棕灰色或灰绿色,背外侧、头后部以及奇鳍覆盖明显的棕黑色小点;一些样本从眼睛至鳃盖后缘末端具已模糊的深色横带,另一条横带从眼睛延伸至前鳃盖骨的凹口处,第三条则为上颌纹的延伸;胸鳍鳍条呈褐色,膜透明。稚鱼头、体部覆盖3排纵向延伸的深色斑点。
印度洋:头、体部呈棕色或橄榄色;背外侧常可观察到模糊的棕黑色密点,有时也出现在头后部;具一条深棕色上颌纹;一些样本沿背鳍鳍条中部覆盖一排模糊的深色斑点,紧靠其末端具一靠近边缘的灰色模糊横带或一排模糊的灰点;
南非海域成鱼呈深棕色,背鳍鳍条、臀鳍以及尾鳍角处具一灰色或白色边缘。稚鱼头部覆盖三条深色横带;一条从眼睛延伸至鳃盖后缘末端;第二条从眼睛延伸至前鳃盖骨凹口处,第三条为上颌纹的延伸;胸鳍鳍条呈棕色或灰黄色,膜透明。
褐石斑鱼
中文:褐石斑鱼。中文俗名:土鱠、土沟龙、假油斑、九絵。濒危地位:Vulnerable,易危。分布:褐石斑鱼分布区域狭窄,它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北至韩国、日本(范围可北至舳仓岛,37°50′N)、南至中国(香港、海南岛以及台湾沿岸)。生态习性:礁区、沙泥底、近海沿岸。最大体型:最大体长: 128 cm,一般体长: 60.0 cm,最大体重: 33.0 kg。
重要鉴别特征:背鳍、臀鳍和尾鳍基部无白边,前鳃盖骨隅角有3枚粗锯齿棘。
养殖状况:褐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类似,为冷暖水性(适应水温5-32℃)礁栖鱼类,由于人工繁育尚未取得成功,目前鱼苗主要来源于野生捕捞,因此养殖产量不高。
白星石斑
白星石斑主要产地为印度洋。体征特点是深褐色到黑色的身体,全身布满白色斑点。非常凶猛,会吞掉可以吞掉的一切鱼及无脊椎动物。食物包括各种动物性饵料,像海虾及小鱼。最大成体尺寸可达30厘米。
玳瑁石斑鱼
体长(SL)30厘米左右。几乎全身斑纹。头部(眼睛喙)短。臀部鳍的缘分是黑色的。胸口在鳍的前方有肌状的模样。台湾“玳瑁石班”。
玳瑁石斑鱼又称花头梅、花狗斑,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部、体部及各鳍淡色,全身密布如玳瑁般不规则的圆形至六角形暗斑,斑间隔之狭窄自成网状图案;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具2条暗色带,胸鳍颜色较暗,带有深色不明显的斑点。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
沿岸的沙地和岩礁域的3 - 50米。广泛分布于印度马来地区,从安达曼岛到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从西澳大利亚(鲨鱼湾)向北延伸到韩国、日本。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主要栖息于近岸碎屑的珊瑚礁区,幼鱼常被发现于潮池。以甲壳类、小鱼及蠕虫为食。
三斑石斑鱼
俗名:红皮鲙。本鱼已知仅分布于日本、韩国、台湾和中国。幼时栖息于潮池或礁石区的浅水域,成鱼移至深水域。主要以鱼类为食,偶尔摄食甲壳类。 颜色:头部和体部为棕灰色;中间的鳍颜色更深,但被深棕红色斑点覆盖(除腹侧)且常有白色窄边缘;最后3枚背鳍硬棘根部有一比眼大的黑色斑块,背鳍条中间根部有一小斑块,尾柄上也有一块;偶鳍为黄色,有一些模糊桔黄色小斑点。最大体长32厘米左右。
颜色:头部和体部为棕灰色;中间的鳍颜色更深,但被深棕红色斑点覆盖(除腹侧)且常有白色窄边缘;最后3枚背鳍硬棘根部有一比眼大的黑色斑块,背鳍条中间根部有一小斑块,尾柄上也有一块;偶鳍为黄色,有一些模糊桔黄色小斑点。最大体长:50cm
燕尾星斑
星斑中尾部最为突出的,因形如燕子尾般就称燕尾斑。鱼身呈鲜紫红色,背鳍,臀鳍,尾鳍,头部及鱼身有蓝色斑点。最长长度﹕八十一公分。栖息环境﹕珊瑚礁。分佈区域﹕主要产地:菲律宾、越南。七洲,东沙岛暗礁及中沙礁。
金钱龙趸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东西向从红海、亚丁湾到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科摩罗群岛、塞舌尔群岛、欧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拉克代夫群岛,南北向从北澳大利亚延伸至台湾、日本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我国台湾沿岸、南海有分布。栖息于浅水的亚潮带至150公尺深的礁区海域,以鱼类为主食。生性不怕人,经常与潜水人员近距离接触。
体呈淡灰褐色,分布着稀疏较大的深褐色到黑色的斑点,大部分大于眼睛大小, 形状从圆形到哑铃状均有分布; 头部则有深褐色的小点斑及不规则的窄纹(很多从眼部呈辐射状分布,尤其在后方)。各鳍均有深色斑点, 远基部位的更小。成鱼体色较深, 几乎成黑色。最大体重: 110.0 kg。
琉璃石斑鱼
本鱼为一印度太平洋种,从非洲东岸至日本、韩国、中国南海、台湾沿岸、越南和斐济。红海和波斯湾不详。主要栖息于较深之岩礁区,栖息深度在45-375公尺间。雌鱼在标准体长约35公分时成熟。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栖息较深,产量不多,非主要经济食用鱼。一般渔法以延绳钓、流刺网及一支钓等捕获。红烧食用佳。
霜点石斑鱼
俗名:半月石斑鱼,纹斑石斑鱼,黄边石斑鱼。本鱼广泛分布自西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南至南非温带水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国周围分布于中国大陆和台湾海峡。
30厘米左右。稍稍细长的一方(左右扁平)。全身霜降花纹散落。身颜色有红色或是脆弱的东西。在日本称为霜降羽太(simofurihata)
生态习性:栖息地多样化,珊瑚礁区、岩礁区、海藻床区等,从水深1-150公尺处皆可见其踪迹。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颜色:体部基本为红棕色或棕绿色,每片鳞上有白色或浅蓝色小点(约鼻孔大小)
双棘石斑鱼
印度洋鱼种,于北印度洋大陆架海域发现,从亚丁湾到斯里兰卡以及马德拉斯(印度)。波斯湾以及红海海域分布情况未知。
生态习性:海洋,底栖动物;深度上下限 10 - 300 m,常见于 10 - 120 m。热带; 29°N - 5°N, 56°E - 83°E;生活在泥质砂层或淤泥基层之上,可从喀拉拉邦海岸深度为63~100m海域捕获。
体呈淡棕灰色,常覆盖宽于间距的5条深色垂向条带,其中四条出现在背鳍下部,第五条(最模糊)在尾柄;头、体腹缘常呈现粉红色或红色;深色上颌纹隐约延伸至前鳃盖骨下缘;鳍呈土灰色,无斑点。
雷托氏石斑鱼
中文俗名:截尾石斑鱼,红梢石斑鱼。本鱼于热带印度太平洋区海岛发现:Bassas da India(法属海岛)(莫桑比克海峡)、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岛、毛里求斯、查戈斯群岛、圣诞岛(东部,印度洋)、印度尼西亚(龙目岛外巴厘海)、台湾、日本(冲绳、伊豆诸岛)、帕劳、新克里多尼亚、莱恩群岛、美属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和土木土群岛。
主要栖息于较深之岩礁区,幼鱼一般栖息深度在20-40公尺间,成鱼在70-220公尺间。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
神秘石斑鱼
可能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域。体色为棕色斑驳,并且覆盖有非常接近的深棕色小斑点;奇鳍棕色,其上有蓝色边缘的棕色眼孔斑,鳍边缘黑色,偶鳍下部白色,远侧棕色。最大体长 25cm
细点石斑鱼
中文俗名:蓝鳍石斑鱼。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从日本南部到昆士兰(澳大利亚)南部、泰国湾,向东延伸至斐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除马里亚纳群岛外)以及汤加。
生态习性:海洋,珊瑚礁鱼类; 深度上下限 2 - 150 m;热带; 34°N - 36°S,99°E - 174°W。通常发现于泻湖或海湾孤立的珊瑚礁顶部周围, 也可在外围礁石海域捕获。据迈尔斯记录,该鱼种常游至外海,距底部数公尺海域。在晚上可轻易被垂钓者捕获。 主要吃栖息于砂中的鱼类与甲壳动物例如蛇鳗与箱螃蟹。 在香港有活鱼贩售。
成鱼常呈淡蓝灰色,覆盖黑色密点以及一些分散的不规则黑色斑点;一些较大的稚鱼尾鳍靠近边缘处具较宽的黑色横带;腹鳍顶端常呈黑色。稚鱼鳍呈黄色;较小稚鱼(体长最大为12cm)体部主要呈黄色,头部与体前侧覆盖许多模糊的蓝灰色密点。野生鱼有雪卡鱼毒中毒的报道。
褒氏贫鲈
日本称为:山吹羽太,分布于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南中国海、马里安那群岛、社会群岛、库克群岛、所罗门群岛、斐济等。在中国分部于台湾沿岸,主要产于台湾南部海域。栖息于水深140-367公尺处礁石区或石砾区之海域。
重要鉴别特征:头,身体和鳍为黄色至橘黄色,有白或粉色阴影。鼻,唇和头背部充满红色。背鳍硬棘有时有红色条纹。
泰星斑
中文:斑鳃棘鲈 中文俗名:斑鳃鲈、斑棘鳃。分布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以及北澳大利亚的沿岸。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南部。
常见于混合的藻类与珊瑚栖息地。 常见于近海岸礁但是不存在于清澈的外海礁石.稚鱼有一个在礁石栖地中的浅水区中的底栖生存, 尤其在珊瑚残砾周围.短距离上移动产卵, 形成群集.可能移进浅水区觅食中.卵在水面正下方飘浮。大洋性仔鱼被发现于栖息地类似那成鱼的那些.稚鱼吃小鱼与无脊椎动物例如甲壳动物与乌贼。
头,身体和奇鳍为灰绿色,棕色,红色或橘红色并伴有暗边蓝点。头部和身体前部的斑点直径为瞳孔的一半或更多,在身体后半部和鳍上的斑点更细,更显正圆形,并且更多。头部有少量斑点,脸颊上有3-7个。头和身体腹部没有蓝色斑点。通常在胸鳍底部和腋有一个蓝点。腹鳍上没有蓝点。尾鳍后部有白边。
蓝瓜子斑
蓝瓜子斑在市面上是很少见的,此鱼原产于东南亚,它的鱼皮较厚,油润弹滑,肉质比较细嫩。由于蓝瓜子斑个头较大,一条大约有7斤左右,一般会选择一鱼三吃:头和鱼腩可以清蒸,鱼肉滑炒,鱼骨煮汤。
红瓜子斑
红瓜子斑是一种高档食用海水鱼,身体橙红色至黄褐色,有褐红色或深棕色小点布满全身,鱼肉雪白,肉厚且爽滑,鱼皮柔韧,鱼味浓郁,是石斑鱼中的精品。
清蒸红瓜子斑
花点石斑鱼
花点石斑鱼俗称长棘斑、花英斑,因身上布满褐色斑点而得名。口感比较鲜香嫩滑,滋味鲜美,适宜清蒸。
金钱斑
金钱斑是石斑鱼的一种,因身上有六角形斑点而得名,它的花纹如银币大小,因而被叫作金钱斑。价格昂贵,花纹细腻,鱼性凶猛,肉质雪白细嫩,口味鲜美,鱼中上品。
野生金钱斑价格不菲
下图为养殖的金钱斑,和野生的相比价格有天壤之别。
褐点石斑鱼(老虎斑)
中文俗名:老虎斑、虎斑。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沿非洲东岸到莫桑比克,向东延伸至萨摩亚及菲尼克斯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等。台湾南部、西部、东北部及澎湖有产。
生态习性:暖水性近岸及珊瑚礁鱼类,最深达60m。主要栖息于泻湖及海湾内之独立礁周围水域,亦常常被发现于外礁斜坡区以及清澈水域。个体大,最长体长可达1200毫米,一般为600~700mm。以底栖甲壳类及鱼类为食。
重要鉴别特征:体呈淡黄褐色,有5块纵系列的深褐色暗斑组成了不规则的条纹;头部、体侧和鳍密集分布着小的褐色斑点,在深色暗斑上的小斑点比位于暗斑之间的小斑点颜色深很多;尾柄后缘具一模糊的黑色鞍状斑;在颌骨一侧有2或3根模糊的深色条纹。毒性:野生老虎斑因食物鲢之故,可能含有热带海鱼毒。在食用时应小心处理。养殖的老虎斑则无毒。
下图为养殖的老虎斑,价格和野生的相比相差非常大。
青石斑鱼
中文:青石斑鱼 日语:「青羽太」、「青鰭」中文俗名:土鲙(东山、诏安、平潭)、腊鲙(厦门)、青鮨。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日本、台湾、越南、韩国、中国等海域。我国产于南海及东海南部,其中尤以南海各地海域较多。
青石斑鱼常栖息于沿海各地岛屿岩礁附近,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一般不结成大群。其性凶猛,喜食鱼类和虾类。
养殖状况:青石斑鱼肉细嫩鲜美, 营养丰富, 经济价值高, 是我国主要出口创汇水产品之一。早起青石斑鱼苗主要来源于野生苗,随着青石斑鱼的人工育苗技术逐渐成熟, 福建、广东等省的成鱼养殖规模逐步扩大。青石斑鱼养殖主要有网箱和池塘养殖两种方式, 饲料以小杂鱼为主, 残饵对水质污染较为严重, 是造成养殖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鱼病危害也明显上升, 严重影响了石斑鱼养殖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钓捕方法:在海洋中通常可用延绳钓或手钓捕获,以活虾作钓饵;采取底拖网也可捕捞,但所捕获数量不大。
頭及身接近背部棕褐色,腹部顏色漸淡。頭、身及奇鰭有大量橙褐色或紅褐色斑點,身上隱約有五條不規則的深色斜帶,第一條斜帶位於背鰭硬棘部分的前方,最後一條斜帶在尾柄上。養殖魚遍身魚體深綠色,散佈黑色或棕色小點,有4-5條暗色橫帶。
青斑的肉質爽而鮮甜,但現在已有人工海水養殖,其肉質比起海洋自然野生的青斑來說,要粗糙得多。鑒別海洋自然野生的青斑和人工養殖青斑的主要方法是海產青斑色澤柔和偏淡,魚身有自然光澤感覺,而養殖青斑則魚身渾黑而無光澤。選購青斑應選擇魚身外表圓肥,條紋黑白分明者為佳。
图为养殖的青石斑鱼
白瓜子斑
这是在香港仔鱼类批发市场拍到的白瓜子斑,雪白的鱼身上带有少许灰褐色的斑点,很是特别。
珍珠斑
又称珍珠龙胆或龙虎斑,是用龙趸(公)与老虎斑(母)培育出来的杂交种新石斑鱼。珍珠龙胆结合了两种鱼的优点,外观有靓丽的斑斓花纹,形似珍珠。珍珠龙胆肉质鲜嫩,可以清蒸,也可以生炒,还可以用砂锅烹煮,市场价值很高。
珍珠斑在市场上价格便宜,属于大众消费的石斑鱼一类。
清蒸珍珠龙胆
黄鳍石斑鱼
发现于印度洋海域,从亚丁湾南部到艾尔弗雷德港(南非),向东延伸至苏门塔纳(印度尼西亚),包括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岛屿。红海以及波斯湾分布情况未知。
海洋礁区鱼类; 深度上下限 10 - 150 m。热带,9°N - 36°S, 23°E - 98°E;稚鱼栖息于浅水礁区,成鱼栖息于较深礁区。 以多种鱼,螃蟹,基围虾,大鳌虾,乌贼与小型章鱼为食。
重要鉴别特征:头、体呈深蓝紫色至蓝灰色,一些覆盖蓝灰色斑点;鳍与颚呈亮黄色;一些鱼尾鳍角、背鳍鳍条、臀鳍以及腹鳍顶端略呈黑色。鳍与颚的黄色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退,较大成鱼呈深灰色、深蓝色、紫色、栗色或几乎呈黑色。
蓝点鳃棘鲈(西星斑)
中文俗名:西星斑。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主要位于孤立的海岛,从紅海到凤凰岛、美属萨摩亚, 北至琉球群岛, 南至澳洲(除红海和澳大利亚地区)。我国台湾沿海有分布。
生态习性:栖息深度1-20米,体长可达73厘米,生活在珊瑚生长茂盛的泻湖、临海礁石。
头部,体部和奇鳍呈灰绿色到褐色或红褐色,有许多圆形到椭圆形的深色边缘的蓝色小点(最大的可达到瞳孔大小);大多数斑点在毗邻的斑点的直径范围内;腹鳍有深褐色到黑色的膜;尾鳍的后缘有一条白色边缘,并通常有一条黑色的靠近边缘的条带。
石斑鱼泛指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并非所有鮨科鱼都被称为“石斑鱼”;该科鱼类还包括鲈鱼。石斑鱼通常指两大属鱼类:石斑鱼属及喙鲈属。除此以外,Anyperidon属、驼背鲈属(老鼠斑)、鳞鮨属、纤齿鲈属、贫鲙属及鲙属的鱼类也会被称为石斑鱼,而鳃棘鲈属的鱼类则被称为珊瑚斑鱼。不过,某些鸳鸳鮨属、九棘鲈属、侧牙鲈属、角纹鮨属、东洋鲈属、副花鮨属等属于石斑鱼亚科鱼,及个别的其他鮨科鱼类,有时也会被冠上石斑鱼的称号。
黄鳍喙鲈
分布于东部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区,从圣弗朗西斯科湾、到加利福尼亚,一直到秘鲁南部。生态习性:幼鱼在较浅的海草床附近出现,成鱼则常被发现于岩礁及珊瑚礁区,栖息水深2-137m。
白线光腭鲈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从红海至莫桑比克、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留尼旺、塞舌尔、阿曼和查戈斯群岛,东至凤凰岛,北达日本,南到澳大利亚。其几乎分布于热带印度洋海域的所有岛屿。我国台湾南部、澎湖有分布。
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珊瑚繁生区、清澈水质的舄湖区或面海礁区,水深在5-80公尺处海域。
成鱼体呈绿色至灰褐色,体侧、头部、背鳍及尾鳍基部散布着橘红色的班点;头部及体侧具4条白色纵带或一系列头部的眶后区、体侧可见的条纹;背鳍鳍条,臀鳍和尾鳍均透明。幼鱼(全长小于8cm)体呈金黄色而具多条深色边缘的淡灰蓝色纵带;尾鳍基部具一个(或两个)蓝缘黑斑。
花点鳞鮨
花点鳞鮨分布于西印度洋的阿曼湾以及阿拉伯半岛南部海岸,阿尔达不拉岛(塞舌尔阿尔达布拉岛群的主岛),科洛莫斯群岛,马达加斯加和东非海岸(从肯亚到南非德班)。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硬基底,水深至15m处。
体色黄棕色至红棕色,腹部色浅。成鱼头部、身体以及鳍上有深色小点;幼鱼头部和身体有许多深棕色小点,有时还会平行延长(有时会连接成短线),鳍上的点不是非常明显;头部和身体同样也有相当明显的不规则的浅色斑块或形成玫瑰状浅色斑块。 背鳍鳍棘数11,软条18或19;棘间膜无缺刻。鳞片平滑。最大体型:最大全长 85cm
条斑鳞鮨
条斑鳞鮨是一种东太平洋分布的石斑鱼类,它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一直到厄瓜多尔均有分布(包括: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加拉帕格斯群岛、科科斯、马尔佩洛岛、克利珀顿岛)
生态习性:岩礁性鱼类,栖息水深不超过40m。条斑鳞鮨为日行性鱼类,以底栖生活的小鱼为食,偶尔取食甲壳类动物。最大体型:91cm
白边侧牙鲈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西起非洲东部沿岸,东至萨摩亚,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生态习性:栖息于水深4-200公尺处沿岸、岛屿、外礁等礁石区海域,以礁区小鱼及甲壳类为主食。
体深红色,体侧具不规则之浅红色水平线或斜线,浅红色线纹间另穿插有黄色窄线纹,而这红色线纹有时是由淡蓝色至粉红色的不规则小斑点所购成;尾鳍具半月形之窄白缘,内侧另具一条黑色窄带。幼鱼体色略同于成鱼,但体侧具较少且较大的红缘淡蓝斑点,而无黑色纵带,尾柄上亦无大黑斑。重要鉴别特征:尾鳍弯月形,后缘具白边。
侧牙鲈
侧牙鲈分布在非洲东海岸至红海的热带印度洋地区至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皮特凯恩群岛。生态习性:栖息于水深3-250米处的岛屿、外礁等礁石区海域,以礁区小鱼及甲壳类为主食。
重要鉴别特征:头,身体和奇鳍为黄褐色至橘色,伴有许多蓝色至淡紫色或粉色的小圆点或椭圆点。奇鳍后边缘大部分为黄色。胸鳍鳍条红色至棕色,末端第三根却为黄色。大型幼鱼体背部至背鳍后下方有一不规则黑带,一直延伸到头部有3个不规则黑点。尾鳍上基部有一不规则黑斑点。头和身体有淡蓝色至粉色小点。头侧中部从下颌顶端至背鳍开始有一淡黄色至白色条带。小型幼鱼在头和身体的背部没有黑带和黑点。最大全长81.0cm;
石斑鱼科中,除了种类最多的石斑鱼属外,还有一大属——九棘鲈属。九棘鲈属共有24个种类,其中中国沿海有分布的有11种。如:斑点九棘鲈,半斑九棘鲈,豹纹九棘鲈,卜氏九棘鲈,橙点九棘鲈,黑缘九棘鲈,横带九棘鲈,红九棘鲈,红鳍九棘鲈,黄背青九棘鲈,灰鳍九棘鲈,加勒比九棘鲈,六斑九棘鲈,少点九棘鲈,台湾九棘鲈,尾纹九棘鲈,细锯九棘鲈,星点九棘鲈,伊氏九棘鲈等等,由于微信篇幅有限,小编就将九棘鲈属图片省略,后期将撰写专题介绍。
加勒比九棘鲈
分布在西北大西洋,在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特立尼达拉岛,墨西哥湾,美国(从北加利福尼亚到南弗洛里达都有分布),巴哈马和百慕大也有分布。
生态习性:主要分布在珊瑚礁海区,是白天主要隐藏在珊瑚礁中的一种小型、善于隐藏的种类,同时也是一种黄昏行性的捕食者,成鱼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
本文由厨影美食编辑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厨影美食。您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市面常见石斑鱼种类及价格大科普
市面常见石斑鱼种类及价格大科普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市面常见石斑鱼种类及价格大科普
2017-03-16 00:57
来源:
海洋百事
原标题:市面常见石斑鱼种类及价格大科普
石斑鱼(Epinephelussp)为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九棘鲈属,鳃棘鲈属等属所有鱼类总称,种数甚多,具相当复杂的生态层性,且具领域性及拟态行为,一般栖息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主要以鱼类、虾、蟹、端足类等为食。石斑鱼大部分为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几年后再转换成雄性。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是中国四大名鱼之一。
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常见的石斑鱼以及大致了解一下石斑鱼的价格:
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
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
展开全文
别名:老鼠斑、尖嘴鲙仔、观音鲙
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南中国海、菲律宾、印尼、澳洲、关岛等地区。台湾主要产于澎湖及南部海域,数量已甚少。
特征:体呈淡色至绿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上具许多隔开的大小不一的圆形黑斑;体侧的一些斑点和奇鳍基部被一个较大的暗斑覆盖。幼鱼上的黑色斑点比成鱼少,其大小与眼睛相同甚至更大。最大体型71 cm。
价值:名贵的经济鱼类,需求大,市场少见。虽然也有养殖,但价格还是居高不下,野生合规格的老鼠斑可达1000元/500g。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别名:红斑、过鱼(闽南、潮汕、台湾)
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南中国海、台湾、东海、南韩及日本。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产量甚丰。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灰褐色;头部、体侧和奇鳍上散佈小型橙黄色、红色或橘色斑点;体侧另具6条不显之暗横带。背鳍基底具一黑斑。最大体形50cm。
价值:名贵的经济鱼类,产量甚多,在各地价格都相当高。养殖的也比较多。野生合规格的赤点石斑鱼可达800元/500g。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别名:青斑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湾西部及南部海域最多。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及体背侧黄褐色,腹侧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与玛拉巴石斑鱼非常相像,此处可用于区别);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的及腹侧分叉的暗横带,第一条在背鳍硬棘前缘,最后一条在尾柄上。最大可长到100cm,150kg以上。
价值:体形较大,捕获产量较多,养殖产量也多,价格便宜,一般为80元/500g。
玛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玛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别名:青斑、马拉巴、来猫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暖水域,西起非洲东岸、红海,东至东加,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湾主要分布于北部、东部及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浅褐色,有五条微斜之暗色褐带,有时不显着,腹侧之带有分叉之情形。头部、体侧、胸部、下颌腹面、口缘均具黑褐色斑点(点带石斑鱼为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头部及体侧另具白色斑点及斑块之散佈。最大可长到234cm,200kg以上。
价值:玛拉巴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都叫做青斑,体形较大,捕获产量较多,养殖产量也多,价格便宜,一般为80元/500g。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radiatus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radiatus
网上的云纹石斑鱼照片都不对,我只有自己拍的这张了。
别名:鲈麻(广东南澳)、鲈滑(闽南、台湾)、油斑(香港)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北至日本,南至巴布新几内亚。台湾南部海域有产。
特征:云纹石斑鱼的油脂含量相比其它种类石斑鱼略高,所以得名油斑。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浅褐色,体侧具5条暗色斜横带,横带于腹部分叉,横带内具淡色斑;体侧另具黑色小点;头部于眼下方具3条暗色细纹。最大可达70.0 cm。
价值:野生产量不多,养殖产量也不高。这鱼有点违反常理,就是养殖比野生贵点!原因是养殖耐撕,便于活鱼运输,野生运输比较容易死。价格大概在200-300元/500g。
褐带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
褐带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
别名:泥班、假油斑(香港)、土沟龙
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及台湾等沿岸。台湾主要产于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成鱼头部及体侧灰褐色,体侧横带及斑块常不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是整条黑色的),仅有淡灰色小点呈线状或斑驳状散布,臀鳍下缘和尾鳍下角具白缘;幼鱼淡黄褐色,体侧6条不规则的暗色横带,带中另散布淡色斑块,背鳍硬棘鳍膜尖端具橘黄色之三角形斑块。因油脂含量跟云纹石斑鱼差不多,所以也叫假油斑。
价值:野生产量不多,海南广西养殖产量颇高。价格较低,大概在150元/500g左右。
玳瑁石斑鱼 Epinephelus quoyanus
玳瑁石斑鱼 Epinephelus quoyanus
蜂巢石斑鱼 Epinephelus merra
蜂巢石斑鱼 Epinephelus merra
吻斑石斑鱼Epinephelus spilotoceps
吻斑石斑鱼Epinephelus spilotoceps
别名:花狗(广东南澳)、蝴蝶斑
这三种鱼长得比较难区别,另外还有几种也是长得极像。因为这三种产于中国,比较常见,其他几种不多见,市场上也没有区分这三类及价格,所以这里以这三种为一组一起介绍。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由南非至法属波里尼亚。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台湾各地均有产。
形体区别:蜂巢石斑鱼大约五条比较深色的斜条纹 , 每个二到五个六角形宽的, 在侧边上重叠了而且从眼放射; 在侧边上的六角形可能合并成短的列。具体区别见图:
价值:台湾澎湖产量颇高,大陆沿海产量不高。价格在200元/500g左右。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别名:龙趸(dǔn)、龙胆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台湾东北部海域有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稚鱼体呈黄色,具三块不规则之黑色斑,随着成长,黑色斑内散佈不规则之白或黄色斑点,以及各鳍具黑色斑点;大型成鱼体呈暗褐色,各鳍色更暗些。石斑鱼中的巨无霸,最大可长到270cm,400kg。
价值:经常用于水族馆展示,体型巨大,网上经常有新闻夸张的价格,更多的是一种噱头!
棕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棕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别名:老虎斑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东至萨摩亚及费尼克斯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等。台湾南部、西部、东北部及澎湖有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淡黄褐色;头部及体侧散佈许多大型不规则之褐色斑;尾柄具一黑色鞍状斑;头部、体侧及各鳍另散佈许多小暗褐色斑点。可长到120cm。
价值:具经济性之食用鱼,或用于水族馆展示,得益于霸气的名字,价格300-400元/500g左右。
珍珠龙胆
珍珠龙胆
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由上面介绍的两种石斑鱼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
珍珠龙胆杂交培育图示
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由于珍珠龙胆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迅速占据海南石斑鱼养殖量的70%,成为石斑鱼养殖的第一品种。目前养殖产品颇高,价格相对较低,市场价格在40-50元/500g。
布氏石斑鱼Epinephelus bleekeri
布氏石斑鱼Epinephelus bleekeri
别名:芝麻斑、橙色石斑鱼、红点鲙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波斯湾,东至臺湾、印尼及澳洲北部等。台湾澎湖海域有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截形或略凹。头部及体侧褐色、红褐色或紫灰色,其上散佈许多橘红色、金黄色或黄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方1/3部位亦具上述之班点,尾鳍下方2/3部位则为暗色。幼鱼则有7条不显之暗带,前2条在颈部,最后1条在尾柄上。
价值:产量不高,知名度也不高,价格便宜,价格150元/500g左右。
横条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
横条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
别名:黑边石斑鱼、纵纹石斑鱼、红鹭鸶、关公鲙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东至中太平洋各岛屿,北自日本、韩国,南迄澳洲、罗得豪岛等。台湾各地均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浅橘红色,具有六条深红色横带;背鳍硬棘间膜之先端具黑色之三角形斑;棘之顶端处,有时具淡黄或白色斑;背鳍软条部、臀鳍、尾鳍有时具淡黄之后缘。
价值:沿岸常见之鱼种,亦是常被食用之鱼种,或用于水族馆展示。价格150元/500g左右。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
别名:土鲙(东山、诏安、平潭)、土过(广东南澳)、腊鲙(厦门)注意:此鱼学名为青石斑,而上面介绍的点带石斑鱼和玛拉巴石斑鱼俗名也叫青石斑(青斑)!市场上把点带石斑鱼和玛拉巴石斑鱼叫青石斑,而把这种鱼叫土石斑,土过!凌乱了~~~
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南中国、越南及台湾。台湾主要产于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及体侧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则呈金黄色或淡;体侧具4条暗色横斑,尾柄处亦具1条横斑,另在头颈部具一不明显之横斑。头部及体侧散布着小黄点;体侧及奇鳍常具灰白色小点。背、臀鳍软条部及尾鳍具黄缘。
价值:沿岸常见之鱼种,亦是珍馐美味。鱼排经常购买野生的小鱼苗进行网箱养殖,产量颇高,价格200元/500g左右。
蓝身大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
蓝身大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
别名:金钱斑、蓝身大斑石斑鱼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南日本,南至澳洲。台湾北部及澎湖海域有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头部则有黑色的小点斑及不规则的窄纹。各鳍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纹,偶鳍上的斑纹较奇鳍上者为小。幼鱼之特徵与成鱼相似,唯体色较淡。最大可长到200cm,120kg。
价值:极佳的食用鱼。不怕人,经常跟潜水员友好互动,亲密拍照。由于不会怕人,所以经常为潜水渔夫捕捉,南非及澳洲大堡礁北部的国家公园已将其列入保护。对人类这么友好别吃吧!!!
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
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
别名:小牙石斑鱼鲙仔(澎湖)、杉斑(香港)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暖水域,西起非洲东岸,东至法属玻里尼亚,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罗得豪岛。台湾主要分布于南部及兰屿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体侧及各鳍淡褐色,密佈小暗褐色斑点;头部及体侧分具不规则之暗斑块;尾柄具黑色鞍状斑;各鳍另具许多小白点以及一些散佈于头部及体侧。比较害怕孤单,通常形成小的鱼群或两条一起。
价值:经济性食用鱼,已有人工养殖。不常见,价格不详,欢迎懂行人介绍。
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
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
别名:红条(澎湖)、红鮋(广东南澳)、东星斑
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东至斐济。台湾各地均有产。
特征:颜色活着时橄榄色的到红褐色的, 腹侧灰白的有很多的细小圆, 在头部与身体 (除了低的胸部与腹部以外) 与胸鳍基底上的黑色边的蓝色斑点; 眼的周围具有一个接近完整蓝色的环。 尾鳍有在后面的一个不明显的深色条纹通常边缘有一条白色的线看得见的沿着鳍的后缘的中央。 圆形的前鳃盖骨,腹地下缘有 3-4根向前及向上的棘。 没有鳞片在眼之间也不在吻上。 在纵向的系列中的 112-127个鳞片。 背鳍与臀鳍软鳍条不延长到一个前面的叶内了。 臀鳍有凸状外缘。最大长达120cm,最大体重: 23.6 kg
价值:东星斑颇受食客喜爱,也是价格较为昂贵的海鲜之一,价格在400元/500g
蓝点鳃棘鲈Plectropomus areolatus
蓝点鳃棘鲈Plectropomus areolatus
别名:截尾鳃棘鲈、西星斑
分布:印度-太平洋: 红海到凤凰岛与美属萨摩亚, 北至琉球群岛, 南至澳洲。
特征:有截形的尾部有一个狭窄的白色后缘 , 与相当大的拥挤黑色边的圆形蓝色的斑点.
价值:价格在150元/500g,价格只是东星斑的3分1左右,一般人分不清,所以很多鱼贩子用西星冒充东星,其实他们的样子,口感,肉质的滑嫩程度都一样,只是颜色不同,但是因为是红色的东星无论是颜色还是名字的意头都比西星好,还有比西星少的缘故,所以东星比西星贵,最近这几年我在海产市场很多把西星直接说是东星,价格也是东星的价格。
黑鞍鳃棘鲈Plectropomus laevis
黑鞍鳃棘鲈Plectropomus laevis
别名:黑条、泰星斑、泰国星斑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东至土木土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湾南部、东北部及绿岛海域均有。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鳍条 17-18;尾鳍内凹形。两种色相,体具五条黑色横带;或有甚多小蓝点散在,横带有或无。
价值:价格跟西星斑基本一致。
索氏九棘鲈Cephalopholis sonnerati
索氏九棘鲈Cephalopholis sonnerati
别名:红九棘鲈、网纹鲙、红舵、宋氏九刺鮨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西起非洲东岸,东至莱恩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沿岸均有产。
特征:鳃盖棘非常小的。 通常被达到或延伸超过肛门的腹鳍。 成鱼在印度洋的颜色: 身体橘红色的到红褐色的, 时常有分散的小微白色的斑块; 头部带紫色的到红褐色的有很多的靠拢在一起橘红色的斑点; 在低的 2根鳃盖棘之间的薄膜通常比其余的头部颜色更深; 鳍通常比身体, esp 颜色更深。 尾鳍与背鳍与臀鳍的较后面的部分; 腹鳍时常黑色的末梢部地。 成鱼在太平洋的颜色: 淡的淡红对土黄色在头部,身体与鳍上有很多的小红褐色的斑点。 尾鳍圆的。
价值:经济性食用鱼,不常见,价格不详,欢迎懂行人介绍。
青星九棘鲈Cephalopholis miniata
青星九棘鲈Cephalopholis miniata
别名:青星九刺鮨、红格仔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海域。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莱恩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台湾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产于南部海域。
特征:腹鳍腹位,末端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及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橘红色至红褐色。头部、体侧及奇鳍散佈着带暗色缘之淡蓝灰色小斑点;胸鳍橘黄色;背鳍软条部、臀鳍及尾鳍具内黑外蓝之边缘;腹鳍具蓝灰缘。
价值:经济性食用鱼,不常见,价格不详,欢迎懂行人介绍。
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
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
别名:灰鳍九棘鲈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海域。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莱恩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台湾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产于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约略等长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深红色至红褐色,后方较暗;头部具许多细小橘红色点及不规则之红褐色斑驭;体侧有时具细小淡斑及6条不显着之不规则横带。背鳍及臀鳍软条部具许多细小橘红色点及鳍膜具橘色缘;腹鳍橘红色且具蓝色缘;尾鳍具2条淡色斜带,斜带间具许多淡色斑点,斜带外为红色而具白色缘。
价值:价格相对较低,有新闻爆出某些商贩用此鱼假冒东星斑。
六斑九棘鲈Cephalopholis sexmaculata
六斑九棘鲈Cephalopholis sexmaculata
别名:科氏九棘鲈、六斑鲙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中太平洋各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台湾主要分布于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约略等长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橘红色;体侧、头部及奇鳍散佈蓝色小斑点,而以头部及奇鳍上之蓝色斑较密集;另头部上之蓝色斑点延长成线状。体侧具4条暗色横带,但常不显着,而横带于背鳍基部呈黑色,形成4个黑色大斑块;尾柄背侧另有2个较小之黑色斑块。
价值:不详。
斑点九棘鲈Cephalopholis argus
斑点九棘鲈Cephalopholis argus
别名:黑鲙、油鲙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法属玻里尼西亚及皮特康岛,南自澳洲及罗得豪岛,北迄日本及小笠原群岛。台湾除西部沿海外,各地皆有产,主要产于南部海域及兰屿、绿岛等。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一致之暗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上皆散佈具黑缘之蓝点;通常体侧后半部具5-6条淡色宽横带;胸部具一大片淡色区块;背鳍硬棘部鳍膜末端具三角形橘黄色斑;背、臀鳍软条部及尾鳍具白缘。
价值:不详。
蓝线九棘鲈Cephalopholis formosa
蓝线九棘鲈Cephalopholis formosa
别名:台湾九棘鲈、台湾九刺鮨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之热带、亚热带海域,由印度西部,东至菲律宾,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湾南部沿岸较常见。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色呈暗褐色至黄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皆具有许多稍微不规则之暗蓝色纵带;吻部、唇部、头部的腹面及颊部具许多小暗蓝斑点;上鳃盖棘及中鳃盖棘间无黑斑。
价值:不详。
本文由头条号/海洋事界首发,禁止转载!
点关注,不迷路!不定时更新科普更多海洋生命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淡水石斑鱼_百度百科
鱼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淡水石斑鱼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硬骨鱼纲动物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淡水石斑鱼是鲈形目丽鱼科丽体鱼属鱼类,又名马拉丽体鱼、花老虎等。体侧扁,纺锤形;口上位,上、下颌密生小齿;无咽喉齿,鳃耙短而稀疏;鳞片为圆鳞,较大;眼大;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躯干两侧各有8条黑条纹,垂直的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色条纹与身体垂直;成鱼体表略带黄色,雄鱼体色较雌鱼鲜艳;幼鱼眼眶红色,成鱼眼眶银黄色。 [8]淡水石斑鱼原产于中美洲的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栖息于河流、湖泊底层。以鱼类及能游动的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9]1—2龄性成熟,产黏性卵,在水温26—29摄氏度下受精卵经48小时可孵化。 [8]淡水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原产地是极受欢迎的食用鱼类和游钓品种。中国广东、江西等南方地区已开展人工养殖,并具一定规模。由于其体色艳丽,是受人喜爱的水族观赏品种之一。 [9]别 名石斑鱼中文学名淡水石斑鱼拉丁学名Cichlasoma managuense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亚 纲辐鳍亚纲目鲈形目亚 目隆头鱼亚目科慈鲷科属丽体鱼属种淡水石斑鱼分布区域原分布中美洲尼加拉瓜。后引进分布中国部分省份。品质特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目录1生活习性2形态特征3生长体重4地理分布5养殖技术▪苗种培育▪日常管理▪成鱼养殖▪食物投喂6繁殖状况7营养价值8安全注意生活习性播报编辑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均在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0‰以下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适合淡水石斑鱼生长。越冬期间淡水石斑鱼生长的水温在19℃以上。淡水石斑鱼为偏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肉食性的特性强烈,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 [1]形态特征播报编辑淡水石斑鱼图1 [2]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锤型,口上位。其躯干两侧各有8条黑纹,垂直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表略带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及生殖期间起适应性变化。繁殖时,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黄色,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生殖突。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黄色。鳞片为圆鳞,较大。侧线鳞断续。鳞式为:背鳍(D)XVIII-12,臀鳍(A)VII-10,腹鳍(V)I-5,胸鳍(P)1-4。 [2]生长体重播报编辑淡水石斑鱼刚孵化的仔鱼全长为0.58-0.6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地运动,在水温26-28℃间,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黄消失后的鱼苗,可投喂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稍大后可投喂水蚯蚓,然后再以团状的鳗饲料驯饵,经过1个月的培育,体长达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在台湾地区,夏季期间放养体长约10厘米的鱼苗下塘,经过6-8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500克。其最大体重可达1200克。该院名优水产养殖实验基地1999年6月24日引进体长约10厘米鱼苗进行养殖试验,1999年12月24日测定,最大个体为375克,平均体重216克;在生长速度上,雄鱼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雌鱼,在混养方式上,混养量少(20尾/亩)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混养量多(150尾/亩);经测定,混养量少的体重平均315克,混养量多的体重平均为175克,相近1倍。 [3]地理分布播报编辑国外分布:尼加拉瓜。国内分布:台湾、广东、江西主要生长鱼岷江水系,长江部分支流,以及我国西部部分省市的河流。 [1]养殖技术播报编辑苗种培育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单池面积为 50-100m3,水深 l-1.5米。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 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鱼苗放养前,应先试水。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求整齐,大小一致。放 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水平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100尾/m3 左右。鱼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 坏水质,为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还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便于鱼苗隐蔽、吃食。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因其有大吃小的习性, 因此,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苗,力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可与罗非鱼、鲫鱼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小鱼苗,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 [1]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 便及时调整投饲量和做好预防鱼病工作。 [4]成鱼养殖淡水石斑鱼养成可采取混养,在混养中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池塘中混养少量淡水石斑鱼,每亩水面混养淡水石斑鱼22-50尾左右,经半年时间养殖,体重平均可达300克以上,经一年时间养殖体重可达500克左右。二是主养鱼为淡水石斑鱼,混养种类有罗非鱼、草鱼、鲫鱼等,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石斑鱼150-200 尾,混养鱼300尾,饲养期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还可投喂鲜嫩牧草,当池中浮游动物不足时,需要适量追肥,以培育浮游动物。经过半年养殖,淡水石斑鱼平 均体重可达200克左右,经一年时间养殖,体重可达250克以上。食物投喂淡水石斑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 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可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5%―40%,动物性蛋白应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饵料系数能达到0.8―1.2之间。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4]繁殖状况播报编辑淡水石斑鱼图2淡水石斑鱼一冬龄就可产卵。产卵习性与罗非鱼一样会在池塘底部挖许多产卵的巢穴。产卵一般在下午,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卫受精卵。雄鱼也会协同守卫,但随着胚胎发育,守卫行为愈来愈弱。卵为椭圆形,卵色呈黄暗绿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叠现象。体重140克的雌鱼每次产卵约为3000-4000粒,在水温26-29℃下受精卵经48小时可孵化出仔鱼。 [5]营养价值播报编辑淡水石斑鱼的平均含肉率为78.8%,肌肉中的水分含量为76.00%,粗蛋白为18.90%,粗脂肪为3.00%,粗灰分为1.73%。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15.74%(占鲜样),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的含量为6.88%,占氨基酸总量的40.60%。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7.08%,占氨基酸总量的44.98%。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4.84;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22。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34.0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65.91%,其中DHA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6.95%。矿物质含量丰富。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淡水石斑鱼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优质淡水鱼类。 [6]安全注意播报编辑石斑鱼的鱼卵中含有一种无色无味的神经毒素——“雪卡毒素”,这种毒素不易被胃酸破坏,且不被高温分解,人误食用后会引起中毒。中毒后主要为消化道症状,易与急性胃肠炎混淆,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四肢麻木、小腿肌肉刺痛、瘙痒感,有人会出现口干、出冷汗、眩晕、心跳加快且心律不齐,胸闷,严重者痉挛、抽搐、昏迷,病情发展迅速可导致死亡。 [7]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蜂巢石斑鱼_百度百科
鱼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蜂巢石斑鱼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硬骨鱼纲动物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 (Bloch, 1793),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俗名:网纹石斑鱼、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石斑、过鱼 、花石斑等。蜂巢石斑鱼是一种小型石斑鱼,属于暖水性底层鱼类,主要生活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水海域,在中国南海、澎湖列岛等海域均有其分布。外文名Mottled grouper别 名六角石斑鱼、网纹石斑鱼、石斑、花斑中文学名蜂巢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 merra (Bloch, 1793)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亚 纲辐鳍亚纲目鲈形目亚 目鲈亚目科鮨科亚 科石斑鱼亚科属石斑鱼属种蜂巢石斑鱼目录1形态特征2生态分布形态特征播报编辑蜂巢石斑鱼石斑鱼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口大,具发达的辅上颌骨,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牙,两侧牙细尖,可向内倒伏。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二粗棘,鳃耙中长,数目较少。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一般具11鳍棘(稀少为10个),14—18条鳍条,臀鳍具3鳍棘,8—9鳍条,第鳍棘最强。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形。幽门盲囊10—20个。蜂巢石斑鱼体呈浅褐色,密被深褐色蜂巢状斑点,腹部斑点间隙较背部为宽。体长7-14厘米。各鳍均具与体色斑点一致的斑点。背鳍具11鳍棘15-17鳍条。尾鳍后缘圆形。耳石呈近似三角形, 腹部平直, 有不规则棘状突起。前部有显著缺刻分出明显的基叶与弱小的翼叶。内侧面听沟前部宽阔, 中后部收窄, 后部向下弯曲。生态分布播报编辑蜂巢石斑鱼石斑鱼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它们广泛栖息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岛礁海域,在中国记录有46 种,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南部。 [1]石斑鱼分布于世界各国暖海域的沿岸,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石斑鱼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不喜欢结群,饥饿时有自相残杀现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1—41%的盐度范围内,最适水温为22—28℃,18℃以下时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就失去平衡。蜂巢石斑鱼为暖水性小型石斑鱼类,是珊瑚礁盘内最常见的鱼类,肉质鲜美。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水海域。在我国见于南海。--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命名人(Bloch)俗名花斑,六角石斑鱼,网纹石斑鱼,石斑英文名Hexagonal grouper,国内分布广东,海南,台湾,广西,福建,资料来源CoL China 2009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石斑鱼 - 知乎
石斑鱼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石斑鱼黑猫鱼即石斑鱼,沿海当地居民俗称。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有海中鲤鱼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比常见鱼类价格偏贵。 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查看全部内容关注话题管理分享百科讨论精华视频等待回答简介黑猫鱼即石斑鱼,沿海当地居民俗称。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有海中鲤鱼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比常见鱼类价格偏贵。 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 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更多信息中文学名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sp别称石斑、鲙鱼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鱼纲亚纲辐鳍鱼亚纲目鲈形目亚目鲈科鮨科亚科石斑鱼属石斑鱼属、喙鲈属亚种石斑鱼分布区域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数据由搜狗百科提供查看百科全文 百科摘录2泰国涛岛潜水看点Top10下的内容摘录疯呼呼石斑鱼是海洋界的人妖,它们雌雄同体,年少时它们是雌性,在性成熟后通过自身能力改变自身性别。石斑鱼嘴巴虽大但没有很多牙齿,它们只能通过咽部沉重的压碎牙板把猎物压碎然后进行吞食。知乎小知 摘录于 2020-04-24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下的内容摘录Oxytech AG济南辰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简介 石斑鱼是鲈形目、 科、 鳍石斑鱼属鱼类的统称,常见的有赤点石斑、石斑、带石青点斑等, 它们在全世界亚热带和热带海区都有分布, 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一种名贵的海产鱼类。此外,石斑鱼还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随着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现已成为了一种优质的海水养殖品种,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被广泛养殖。知乎小知 摘录于 2020-04-24浏览量1213 万讨论量2163 帮助中心知乎隐私保护指引申请开通机构号联系我们 举报中心涉未成年举报网络谣言举报涉企侵权举报更多 关于知乎下载知乎知乎招聘知乎指南知乎协议更多京 ICP 证 110745 号 · 京 ICP 备 13052560 号 - 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88 号 · 京网文[2022]2674-081 号 ·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334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591号 · 服务热线:400-919-0001 · Investor Relations · © 2024 知乎 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举报邮箱:jubao@zhihu.